清晰和明确的界限,能给人安全感,让人清楚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职责。否则,孩子将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孩子不断努力,想要“找寻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却没有方向。我们经常见到很多孩子,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目中无人,却很不快乐。这就是原因。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就不会有自由。
我们不能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而应该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我们需要用新的育儿方式代替过时的传统方式。
——《孩子,挑战》鲁道夫.德雷克斯
为 家庭 设 立 界 限
你的委屈与无奈来自哪里?来自“我处处为别人着想,却没有人为我考虑”的心灵独白,来自“领地被占领”后的混乱与窒息。而“领地被占领”,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在亲密关系里设立界限,不知道怎样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尊重自己。为家庭立界限,是所有心怀善愿的人们必修的“善法”之一。
我们要明白:
界限是关系的篱笆,不是爱的敌人:善良的人常以为界限是自私的表现,所以竭尽全力避免之。其实,发展出健康的人我界限,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有良好界限的人,才可以真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不过度担责,不被他人情绪卷入,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如果关系是花园,界限就是篱笆,让关系中的彼此清楚各自独立的思想、感受、情绪体验和需求。篱笆呵护关系的成长,而不是闭锁心中的爱。
没有界限的家庭会制造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拖累症”:因为总有一个家庭成员企图把所有人的责任担负在自己一人身上,并且误以为那就是“爱”。心理学家发现,所有抑郁症、焦虑症的前身都是缘于“拖累症”。对照一下拖累症的描述,也许你会发现,你或者身边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
1.想替别人扛责任;
2.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与负疚;
3.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难忍的冲动去给人建议或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4.设想别人需要你,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怒气横生;
5.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6.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7.受别人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
8.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
设立家庭界限5招:
1.了解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误解,调整自己对关系的定义,接纳对自己和对他人说“不”后可能有的冲突;
2.正向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3.寻找替代解决方法;
4.向自己和他人承认自己能力与精力的局限,也承认人性的局限性——照你能做的去做,不要期待你的善意付出一定会换来对方的感恩与理解;
5.与伴侣一起做份核心家庭计划,公之于“众”,让其他家庭成员了解并尊重你们的需要,给他们机会学习如何来爱你们,而不只是收获你们的爱。
推荐: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所著《为婚姻立界限》。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一起修习吧!
转载自:msnda97db13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