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轮高考录取正在进行中,
最近有不少曾经知道我在招聘行业工作过多年的朋友向我咨询。
诸如:报考什么专业好,专业报的不理想怎么办……
他们找我,无非是想让我从就业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什么样的专业好找工作,什么样的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我给出的答案通常是相对中立和保守的,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学什么样的专业,未来的走向都与每个人的性格和专注方向有极大的关系。学文的孩子不见得一定就没有专长,学理的孩子如果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未来也不一定能成为技术见长的人才。
所以,与其纠结高考的分数和录取的专业,不如静下心来想想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将要以怎样的姿态度过。
现在你需要思考下面几件事:
首先,你所考取的学校与你个人相比,谁的影响力更大?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高考学校录取那一刻开始,过去12年在一起读书的同学们之间,其实是第一次拉开层次和界限。各等级学府之间从教育资源和知名度上本质的把高校划分为985、211和非985、211的普通院校,甚至是高职类院校。
同样为大学,可层次却千差万别。进入一等学府的同学们,在未来四年结束时会首先得到一流的国际500强公司的第一轮招募,这毋庸置疑,因为从过往大公司的招聘条件上来看,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不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至此,普通高校的同学们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点,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能让你在玩着学的态度中也同样能迎来和一等学府学生一样的机会时,你需要做的就应该是让自己的影响力变大,至少大于你学校的名气。
第二,想象一下未来四年的自己,你希望站在职场上还是继续留在校园中?
如果确定了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那好,其实相当于你们认清了要努力丰富自己的事实。那接下来,你要做的是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因为,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不会白费。频繁的换方向,换打法,只会让你的未来变的迷茫和模糊。
你自己适合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这其实是应该在大学之初就确定下来的目标,并且一旦目标确定就应该为此不断丰富自己在这个方向上所或缺的东西。如果就业,那起码要知道自己的性格适合做哪一类的工作,看过电视剧里各类职场的画面之后,你想象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角色?那如果继续深造呢?你有怎样的学习能力?能持续支持你学习的外在因素你具备多少?看到别人迅速赚钱,你还会不会为了更长远的赚大钱而继续在学海里遨游?这一切,其实在于你对自己的认知。
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如果你觉得上了大学就代表着可以和学习说再见了,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你最好不要走继续深造学业这条路,因为这条路对学习能力的判定标准非常单一!
第三,如果对录取专业不满意,你自己觉得最适合做什么?
没有哪件事情会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完全一致的去实现。报考的学校满意了,也许专业就是兜底的冷门;被录取的学校一般,也许你是热门专业里的第一名。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不可预见性,而这恰恰是人生对你内心承受能力的考验,是积极的迎接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挑战,还是消极的活在自己过往的优秀当中。
你的思考方式和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会带来四年后完全不同的自己。我们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里,没有哪一个是在学生时代就靠自己专业出人头地的。带给他们最大财富的是,即便没有好的客观条件,也会积极的去创造和争取。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那真的不必强求,你应该大胆的去挖掘你擅长思考和轻易就可以驾驭的领域。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真正能把自身优势和职业技能完美结合的人才能成为市场上和大公司里迫切需要和高薪挽留的人才。
永远别在自己不擅长的方向上做多于别人几倍的努力,那样的你很累,同时也会内心里不解别人的轻松。人的心理一旦失衡,就会对现实里遇到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产生质疑,而20几岁的你,因为有质疑而动摇,因为有动摇而失去目标,这真的是很多普通人都会遇见的“放弃轨迹”。
所以,在还没有走入大学之前,接受现在你努力得来的所有成果。好也好,坏也罢,都不必后悔和批判自己。因为时间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依然会时时刻刻给走心的人提供各种意想不到的的机会,如果你努力了,那么上天一定会给你公平的裁判。而这种努力在走入自己20岁之后的高等教育之路之后,评分标准将不再仅仅是分数和等级,而是你对自己内心充分的的认知、为之努力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