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Pirrer xue的第4篇原创』
在我离开上一家公司时候,在我们这个小圈子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仿佛过去大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当红主持人离开那般地不理解……
自从离开长沙到深圳以来,非常非常多的朋友来问过我为什么要离开、离开前一家工作了两年的公司……
在大家看来,
1、我年纪不大,两年就已经在公司做到核心
2、能力上大家认可,日子也是不错
3、我本身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说话做事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也没犯过什么大错,但依然在这个圈子里被大家理解、喜欢
按理说,以上三点,达到任何一点,都是一份幸福的工作
身在长沙这座二线城市,物价各方面都还好(后来证明确实是,在深圳租一个转不过身来的单间的价格,基本上在长沙可以租个套间了)
长沙离回自己家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时常还可以回家看看家人,也是很棒
突然离职,来到深圳
所以很多人得出结论:你就是太作了!
有一位朋友在另外一个城市参与了我整个离开的过程(我与他一直电话、微信保持交流)
其实也只有他知道离开对于我来说每一丝都是割舍、离别、感伤
当然理性告诉我这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情感,不是一种理性的职业规划
促成我离开的原因当中,不可避免谈到两本书:《刻意练习》、格拉德威尔的《异类》
在我还没看到《刻意练习》这本书之前,我之前就应该因为偶然听说过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里面提出的“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要知道这个理论在国内,就连清华大学校长在演讲当中也会提到,我对此深信不疑。
直到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后,我发现其实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并不是时刻都是成立的,
打个比方,看门的大爷(我曾今在学校门口等朋友的时候,就跟看门的大爷有机会交流过一次,他们上班的制度是轮班制,也就是一个0:00到白天12:00,然后另外一个从12:00到晚上24:00,如此重复),意思就是一个保安一年工作时间是12*30*12=4320,按照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也就是说:三年不到,他们就会成为保安方面的天才。
可是现实往往不是但你往往看到一个保安干了几年之后,往往还保安,不会成为传说当中这方面的天才。
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缺少觉得自己在践行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的我们,我们还因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伟大。过去的我就是这样
二线城市的工作于我而言如校门的保安,安逸、美好、保证一时的温饱,践行了重复的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
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职业生涯
三月份决定离开,收拾起情绪、情感,理性的职业规划开始,
来到了深圳这座一线城市,整理一番之后,我慢慢适应了新的生活,在通过率百分百的面试当中,我选择了其中一份offer,
在新的工作中,我的能力在提高,职业生活幸福度慢慢在提高
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领域踏出自己原来的舒适圈,我对自我的评价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在提高,
心态在走向平和、适应、期待、感恩、成长。
是的,就像青春期那样你感觉到骨骼在生长,这种生长别人一时是看不到,你自己甚至也看不到
但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清晰地感觉自己在变化、迭代
以前的我,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模样,但自己却有着迷茫
现在的我,
短短一个多月,工作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但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学习才是不被自己淘汰的理由,于是花时间和金钱、注意力去学一直以来应该学却被落下的“功课”:
HR知识、写作、金融、思维导图、PPT。。。
以前的我,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生活当中,除了同事还是同事
现在的我,
践行早起、写作、画思维导图、游泳,认识着来自各个行业的大咖,亲眼见证他们优秀还在那么努力
一个多月,就有最喜欢的黄执中、李笑来、罗永浩、spenser(因为一些原因,并不是每个都有幸参加)在深圳进行线下分享会,虽然不是每个都能参加,但看到给自己精神力量的导师,在离自己不到两个街区,真感受到在一线城市的美好
到今天为止,已经践行早起80天,
写作刚刚开始,已经践行连续写一千字以上文章6篇
思维导图近两周开始学的,已经践行每天两个以上画,到现在已经25个
游泳花重金请了私教——人始终要给自己一个践行的理由
以前的我,帮人做咨询,始终在一亩三分地帮人分析,好像挺不错,但是每次自己不满意,很像纸上谈兵,因为自己的格局被困住了
现在的我,践行在一线城市的成长,看到职场的人来来往往,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同学问我的问题,其实在职场的这面镜子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韩寒说,你连世界都没看过,谈什么世界观?
我说,你连职场都去真正经历过,谈什么怎么给人做职业规划?
以前的我,喜欢上台讲演,台下的人除了大学生,就是大学生,每次的话题一致,没有太多挑战。
现在的我,依旧喜欢上台讲演,其中一次200人,还有一次对着新精英和创业者讲话,我重新回到了上台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但是我知道这才是我要的。
当然我并不是是说在一线城市蜗居工作就叫打拼,在二线城市发展就叫苟且,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的第一原则也应该是这份工作可以最大化发挥出你的才能。真正让你幸福的不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差别,而是适合的环境和土壤
还记得小时候学生物,老师说到的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吗
意思就是橘子种在南方才是橘子,种在北方就成了枳,很苦涩没办法吃,而苹果就是反过来的,所以对人也是一样的。
有的人就是适合在麦田里种庄稼,看着收成便是最幸福的事
有的人适合在小城市里为一家老小打拼,这是他们的幸福生活
有的人适合在一线城市,在这里,顶着最高的房价和物价,但精神上满足而幸福,因为感受到是互联网最前沿的思维、接触的是很优秀的一批人。
有人说一线城市压力大,我却认为,最难已下,皆是幸福。最坏以下,皆是美好。
无论生活在哪里,在这个时代,一定是打开自己让自己接触到最新的知识,让自己不断迭代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今天再次和这位朋友交流,谈到我过去两年的经历,说到我的感受,我想到李笑来的一本书《七年就是一辈子》,对于过去两年,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占据了我的2/7辈子,类比一下,假如我活到70岁,20岁之前都是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这么一想多么长啊,所以不可能从我的生命当中抹去,我对这段经历只有感恩与祝福
但过去已成过去,我的注意力会更多放在自己现在和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能力成长上面,让自己因为不断积累而不断迭代
樊登说过一句话:过去别人觉得你在中央电视台当主持人牛逼,现在别人觉得从中央电视台出来的人才牛逼,——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属于这个时代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