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每逢中秋之夜,远在异乡的游子,一定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于我而言,背诵和吟唱之,则是我在中秋节这一天情不自禁、反复而为的动作!
月亮作为文学形象,最初来自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它代表神秘的天神世界,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崇敬的图腾,月亮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喜欢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照在善于营造意象的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蕴,随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同时,随着远古以来先民对月亮文化的解读,不断赋予月亮以情感积淀和哲学内涵,对其认识也日渐丰富深刻。此外,月的身影广泛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
中秋佳节,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在美国与朋友赏月,美国朋友看着天上的月亮,赞叹:“今晚的月亮真圆啊!” 华人接着道:“是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从字面上看,两个人说话的意思似乎没有两样,但两人表达的感情可就迥然相异了。美国人仅仅是对月圆这一客观事实的赞叹,描述的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颗星球而已。华人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了——月圆人不圆啊!月圆寄托着华人一股深深的思乡之情。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讲,月亮不只是中国的月亮,月亮的光辉遍洒全世界,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沐浴在宁静的月光当中。所以,挂在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但照在不同的地界就反映出不同的月影。恰如无声的月光穿过不同的心灵世界,反映不同的文化视野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义。映照在中华民族心灵世界的有两种“月亮”;一种是神话世界里的月亮,它淡泊静溢的柔光为人们带来几多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另一种就是本体意义上的月亮,它有规律地阴晴圆缺,时晦时明,既为先民们带来记录时间的灵感,也为人们带来人生的启迪与智慧。这两种不同的月亮,反映在月亮文化上,便是文学艺术与文化的呈现。
说到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嫦娥奔月,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在月宫中住了上千年之久的嫦娥,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月神的不二人选,月亮可以代表嫦娥,嫦娥也可以代表月亮。除了嫦娥,月兔、蟾蜍、桂花树等也是和月亮密切联系的关键元素。这些元素蕴含了远古先民对月亮的情感寄托。天上一轮月,地下万人情。千百年来这一轮明月承载着人们深厚的情感。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绘,丝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美好的词汇去赞美。这些风格各异的词语在勾勒出世间风景的同时,还透过世间百态,寄托了不同的感情。一轮明月承载了千百年的深厚感情,自然科学层面的月亮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拥有层出不穷的精美别称,这些暗怀隐喻、饱含深情的指代词为中国古代诗坛、词坛増加了一道独持的“千般诗情万般月”的景致。月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丰富、最美丽的文化之一,月亮也成为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
悬于天际的月亮在中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寄托,在中国人的心灵世界里,月亮超越它本身的物性特征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这种传统的月意象反映着中国人的文化感情。傅道彬曾说“月亮作为永恒与自然的象征,也启发着人们去追求这种永恒和存在,因而中国人在寄情山水,笑傲山林之际,常常去表现吟风啸月的风范。月亮联系着中国智慧、艺术、心理等各个方面。”明月照在中国传统文人身上,他们从艺术审美的具体经验出发,对月的物象赋予了自身的情感,情景交融,心物结合,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又进一步摸索了审美意象内部虚与实、深与浅、形与神的多层面关系,而且开始细致地辨析它在诗中的构建方式及其美学意蕴。
从中秋节,这一流传千百年的风俗传统中,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千里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千古诗词歌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喜爱、崇拜和亲近,它己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