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其实是习惯于认命的。
天性里,骨子里习惯了顺从,有时甚至是无条件地,没底线地顺从于自己的老师,父母,甚至男女朋友。请特别注意我这里的定语——无条件地,没底线的。老师、父母身为长辈,尊重首先是一定要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一昧的遵照服从他们的意愿和期待。什么意思呢?即使是比我们多活了几十年,经验如此丰富的他们,在你的路,你的人生这件事上,未必,也不应该有绝对的话语权。
有人说,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没错,我们的父母绝对是全世界最爱我们,最希望我们好的人。可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他们是否真的那么清楚怎样的选择和做法才是对我们最好的?也许3岁5岁知道,10岁8岁知道,可18岁呢?28岁呢?38岁呢?细想一下,有多少人的人生被父母插足了一辈子……
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的父母也有且仅有一次生命,他们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好的坏的,总结的感悟的,都是需要还原到具体的时间和场景的,那就意味着,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里,这些道理或观念作用在我们的生命里未必会行之有效。而且有一点可以确定,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身处的世界跟父母眼中我们的世界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对世界有一定的感知,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及处世态度和风格,而这,也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基。可我们到底又有多少自己的思考呢?
0,几乎是0。有多少人所希冀的未来看上去很自由,可仔细望去会发现竟然还是在父母所要求和希望的框框里。不是说我们的未来不能有父母,最底层的逻辑应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框架里有父母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父母设定的框架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元认知上的突破,也是多少人一辈子也没有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幸福的原因所在。
这里说的一句话可能大家乍一看也许接受不了,但请你仔细阅读:
按照父母的期望而活不是孝敬父母,而是——懦弱。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父母给你的条条框框而活本质上讲就是满足了你顺从父母所带来的安全感。中国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而被曲解了的孝的含义,成为了绑架不计其数有机会成为社会精英的年轻人的罪魁祸首。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明明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找到一个铁饭碗最终因为不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而碌碌无为的;有多少人,明明有自己喜欢的人却在父母的督促和干预下,找到一个所谓的“理想对象”最终因为不是自己心之所属而烦闷惆怅勉强度日的…
那什么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呢?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很简单,在我们身体健康时,父母希望我们有一份好的事业;当我们事业有成时,父母希望我们家庭幸福;当我们拥有幸福的家庭后,父母希望我们比别人更幸福,是不是很多变?发现永远都满足不了他们?可一旦你生了一场重病或有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时,他们的期望就仅仅是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活得开心快乐就好,什么事业什么家庭,只要你快乐…而这,才是父母期望的核心。
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与其一味地满足父母不断变化且永无止境的“假性需求”,享受顺从父母所带来的暂时的安全感,不如大胆地做自己,并作出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做出成绩让父母看到自己已然不是那个他们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已经足够成熟去拿起自己的画笔去勾画属于自己的未来,起码我们拥有了一份通往属于自己幸福的藏宝图,并且已经狠狠迈出了一大步。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我们的策略是先让自己爽再让父母爽,因为我们之前所说的底层逻辑是我们自己爽了父母才能跟着爽,父母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以牺牲自己的主动权为代价跟着父母的节奏让他们爽,一来是这个节奏咱压根儿跟不上,二来父母本来的系统反馈机制就是看到孩子真的爽我们就爽。另外需要注意的五个字是,规定时限内。毕竟,让自己爽一辈子,让父母操心一辈子真的不是一个孝顺负责的孩子做出来的事儿。
古语云,父母之命不可为。在现在这个信息过载,多元价值并行,去中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个体都有机会实现自己小而美的梦想。而孝敬父母早已不是单单“顺从”父母那么简单。最好的策略应该是,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任何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孝敬父母,满足父母期待的前提建立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并在规定期限内让父母安心。
永远记住,谁都没法想象我们有多感激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并见证我们的成长,可见证者终究是见证者,加油助威的拉拉队再起劲儿也请在场外,人生的赛场上,请让我们自己奔跑!父母之命,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