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有自相矛盾的特性。从新生儿开始,他会在饥饿的时候哭闹,也会在需要大人呵护的时候哭闹;他会在生气的时候很咬母亲的乳头,也会在高兴的时候很咬母亲的乳头;他会在不舒服的时候哭闹,也会在高兴的时候哭闹……。
等到人有了思想和意识以后,其两面性表现的就更为明显了,也就是生活在自相矛盾之中。男人自结婚以后,嘴上说会爱你一辈子,行动上却经不起诱惑而出轨;有野心的男人,一边在巴结、恭维领导的同时,却想着早一天让他下台滚蛋,而让自己上位;更有一些嘴上的正人君子,整天叫着要清廉、公正,骨子里却在索贿受贿……。
正好这几天,在听《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课,是何帆老师在解读平克教授的《白板》一书。一般的主流人性观会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由的、平等的,而平克教授却告诉我们,人是非理性的、不自由的、不平等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控自我。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不正是我们这些与众不同的一群人,在坚持学习、实践、写作的初衷吗?反正,通过一年多的《得到》专栏的学习,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认识提高了,观念改变了,对行动也有了一定的影响。
人在某一件事上,有时候是理性的,有时候却是非理性的,就看是理性的自己战胜了非理性的自己,还是反过来,非理性的自己战胜了理性的自己。如果是前者,你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可以与人和睦相处的人,如果是后者,你就是个挑剔的人,很难与人相处的人,如果非理性的行为继续发展,甚至会走入人生的深渊。
过去,在医院上班,自认为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是全院第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是懂得许多专业知识和处世哲学的人。但有时候却会因为一些小事与领导顶嘴、吵架,而且还很频繁,结果是会受到许多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暗算和对待,但自己却认为这是“很有个性”,是自己的“本事”。现在看来,真的觉得是太幼稚了,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如果能早点懂得人性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去接受它、改变它,就会站在另一个高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己自认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很同情人、体谅人,有时候还做些慈善事情,自己的个性签名也是“善行天下!”但有时候,在出门诊的时候,遇到那些不好好说话,或因孩子病而心情烦躁说话不好听的人,我就会在心里暗骂他们,讨厌他们,就想早点打发他们走。这应该也是自己人性的两面性的一个缩影吧。
从自己的身上能够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其中之一就是,人性的两面性,或者说人的自相矛盾的一面。有时候,这些弱点会表现的很明显,只是自己看不到,或看到了但却不想承认罢了。
也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自己的一个进步吧。
自己与其他一些具有这种行为的人,同属于一个物种,是需要像那些确实很理性、很成功的人学习,尽量克服自己的这个弱点,理性地处理问题、看待问题,才能走的更远,活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