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认为,人性中自带先天之善,即恻隐之心、良知,同时也有先天的恶。
无论是观察三岁的小孩,还是中小学甚至高中的学生,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在此想请教各位老师,集大家的智慧,对这一社会弊病甚至可以说毒瘤进行探讨,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汐莯:人性本无善恶区别,也可以说善恶并存。何为善?何为恶?不同标准、立场下,善恶也不同。这个很难说清楚,没有固定的区分标准。
老子说,人出生如婴儿一样纯洁,是趋向善的。而庄子是不提倡区分人性善恶的。善恶不过是人在不同立场下不同标准而已。
没有黑,哪有白。世界一片白的时候,还谈什么黑。没有黑,白也将毁灭。黑白是共存的。
孔子说:“性相近”,也只是说,我们受后天社会影响比较大,善、恶可以被后天影响,也没有直接讨论过人性本性善恶。
而孟子认为,人性来就是本善的。因为,人只要看一小孩掉入井中,即便不认识,也会心生怜悯。这便说明,人天性善良,而天性善良的人做出恶的行为,是因为人在后天沉溺于欲望,导致自己善良的天性(良知良能)被蒙蔽,继而出现恶的行为。
王阳明先生,更是将其孟子的性善说发挥到了极致,承接其良知良能思想,继而提出类似“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经典理论。
荀子却说人性本恶,也不是说人性有恶的本质存在,而是说人的先天之欲,如果不加节制,容易发展成恶的存在,继而提出“性恶论”。
从我自身来说,我喜欢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叫人注意反省,以求保有自己的善之本心。
人与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之善的天性,如果这个天性被蒙蔽,则是从侧面说明人会沦为“禽兽”。
而人无论本善本恶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在后天的影响中,善恶都可以转化。
人,很难改变别人,改变环境。只有要求自己做一个善人,做出榜样,然后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被影响的人越多,点亮的火把越大,社会环境自然会慢慢好起来。
陶语:人性,有善有恶。本心,无善无恶。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表明他也是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心之体无善无恶。
善恶皆是心的选择,修心最是关键。
汐莯:当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时,就会对他人多一份包容。
明空如月:当想要给人性进行某种固定的定义时,这种定义总是无法涵盖人性中所有的可能性。所以,人性更像是一个奥秘。
当人性升华时,可以成为神性、圣性、光明性。当人性堕落时,可以成为兽性、罪性、黑暗性。
而人性的升华与堕落,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取决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而当孩子长大后有了独立思考与选择的能力时,则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只是有的时候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趋向性,要彻底扭转这种趋向性,是非常困难的。
而在这其中,文化在起着一种看似柔弱但其实影响深远的作用。不管是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在倡导的主流文化,都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都在以各种影响力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引导着生命或升华或堕落的趋向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脉与灵魂,对于家庭和个人其实也同样如此。所以,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性。倡导大爱、智慧、光明与真善美的文化,就会滋养和塑造出一个个不断向上升华的美好的生命。
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自觉而有意识地建设个人与家庭的精神领地、文化领地,即是最实际、最可行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用生命实践、传播、弘扬这样的文化,我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当整个社会都有这种自觉性的时候,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必然是美好的、光明的、善美的。
陶语:人性确实不好定论,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其中文化的影响最深。
明空如月:升华与堕落的力量,永远会在每一个生命的精神领地里进行着某种斗争与主导权的争夺,同时会辐射并扩展到生命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场斗争只要人类存在,只要生命存在,就没有完全终结之时,而是永远处在一种动态化的运动变化之中。
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而言,只有在自己的心中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一种矢志不渝的信仰时,才能形成强大的定力从而战胜各种欲望和堕落影响因素的干扰。
当没有这种力量作为支撑时,脆弱易变的人心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力量的影响,就像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舟,时时都有深陷于各种漩涡的危险。
所以,唯有信仰,唯有觉醒,唯有对生命升华矢志不渝的追求,才能引领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自由而广阔的未来。
陶语:与自己的战斗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
明空如月:所谓修行,就是排除各种让生命堕落的内外因素与干扰,始终坚持生命升华的方向,不断训练自己、历练自己、磨炼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博大,更智慧,更善美,更和谐,更美好.....
如玉:善源自于人类本质中的真善美,恶源自不加节制的先天欲望,二者皆出于一心。
第三种可能,就是把心中本自具足的真善美发扬出来。同时,对于自己的先天之欲太过不行,不及也不行,恰到好处的刚刚好,就是内心和谐的真谛,也就是中庸之道。这样从某种意义上,“善”和“恶”达成了和谐的统一,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吧。
良知辨善恶,公道自在本心。真善美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守住自己的本心,践行自己心中的正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信仰,心就不会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永远在路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心所向,即是天道,得人心者则得天道。
人心的本质是真善美,宇宙的潮流也是真善美,那么顺应并创造一种真善美的文化,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出榜样,做出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人,即是在顺应天道而行。
每个人若都能自觉如此,莹莹之光必点通天之亮,到那时,从某种意义上也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青青:人心有三点吧,一点是善,一点是恶,还有一点是如如不动不偏不倚本自具足的本心吧,本心也就是致良知。
良知的近义词是知止,即有所不为方有所为,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学习什么,坚持什么,有个适度选择。不过分执着,会形成善(美好、善良、慈悲)意识。
良知的反义词是贪婪,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整一个过度,被各种相蛊惑、苦恼、疯狂,忘记自己的初心,走向了恶(凶残、邪恶、厌恶、憎恨)意识。
本心在沉睡的时候,也许是无意义、不重要、非意识的自然状态,它不知道好与坏,也分不清善与恶,后来在萌芽阶段遇到了不同的土壤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不同的营养物质(教育、生活、技能、圈子)浇灌,日复一日逐渐成长,最后就会长出不同的花和果。
所以,不同的果,不可能只出自一时的因和缘,这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而每时又都是关键点。
颜玖言:人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尊幼佛,只不过生活把我们变得面目全非。有的人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有的人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乔乔:修为自己是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