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的诅咒
我们对某些知识很清晰的时候,我们传达给孩子自以为解释得很清楚,可孩子就是听不懂或不会,我们有时会认为是孩子不用心,着急上火的。其实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通俗地说,就是一旦你知道了一个信息(学会了一样东西),你就很难想象你不知道该信息(没学会该东西)的情景。你已经知道的那些信息“诅咒”了你。
这几天朋友圈非常火的事情:“陪孩子写作业陪住院、亲家快来”等,吐槽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父母已经很难站在孩子立场,换位思考,想象孩子在面对那些“简单的题目”时的场景了,因为父母早就学会了啊。学会的那些知识“诅咒”了我们。
2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有些未能完成的工作给人欲罢不能,天生有完成的动机,反而更有动力想方设法去完成,完成前记忆及动力达到顶峰。一旦完成,记忆马上消退较多,动力趋于零,此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想忘掉或休息。
事情都有两面性,如何利用好的一面呢?事情在未完成之前利用好动力和印象,事半功倍。完成后有如释重负,当多理解包容。
3 德西效应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当我们用物质奖励意图激发并保持孩子持久力时,反而有可能将孩子本来的内在动力转换为外部物质刺激,一旦奖励撤除或困难大,孩子容易放弃,因为没有内在动机了。
一个小故事分享: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院子后的空地上踢球,嬉闹声使得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在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儿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从此,老人的院子又恢复了安静。
4 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同时给人一个启示: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孩子成长模仿环境及环境里的人特别朝夕相处的父母的言行甚至思想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5 棉花糖效应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同时对孩子成长追踪,探索关联性。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棉花糖效应,也叫糖果效应。 这个实验重点突出:人们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
有教育学家建议对孩子可以部分实施“延迟满足”,锻炼孩子的耐心、自控和目标性。
6 峰终效应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
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而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
峰是指过程中“高峰体验”,终是结尾时的体验。这两个节点人们相对记忆深刻。
亲子时光可借鉴启发,在陪伴中设置“顶峰”环节,在结尾时愉快结束,孩子记忆中开心多多。当然,不是说挑时间段演戏,能全程愉悦更好。只是说这二个环节对孩子留存的记忆更深刻。
7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孩子获得父母、老师、周围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家庭、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8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孩子是金字塔底层,最弱小的个体。大人因孩子所谓不听话的打骂和斥责,到底有多少成份是因孩子行为还是自己情绪的发泄?是孩子本身还是自己内在情绪? 踢猫效应循环主和被,最终都不会好受,几败俱伤,需要远离。
9 木桶理论
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其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延伸引发的思考:
1、假如木桶倾斜放置,短板最上,长板最下,装水的容量取决于长板长度?
2、如装大石头,能装石头的最大量取决于短板还是长板?
3……
应用于孩子教育上,我们是补孩子短板适合应试还是看孩子长板发挥优势,让孩子在兴趣和强项上发挥?如何平衡,值得深思。
10 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其实,只要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个给我们的提示,我们要抱有成长性思维,打破一些思想的禁锢,习惯的束缚,终身成长,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毫不设限,突破自我,天空没有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