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著作,记载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上卷是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晚年著述;下卷没有经本人审阅,解说他晚年的思想。
上卷阐述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观点,强调圣人之学是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和创立王学的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解释王学宗旨;回答对本体的质疑,针对各人情况指点功夫切要。还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观点,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使王学体系齐备。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思想,包含在《传习录》里。
"心即理"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作发挥。
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的合天理和至善。王阳明强调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心的至善。
朱子认为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明了人心的"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有的。这个知是"良知"。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为修养论服务。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反映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对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知行合一"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人心能知道行为的善恶,能自觉地去为善,这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人心的本质是理,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是去掉本心的私欲的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