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06秒的视频讲述了一个三分钟的故事。
我很喜欢视频开头时列车穿过广阔山川的航拍和狭小的乘务员席大小镜头相结合的画面。
绿皮火车,总是给我无限的美好。长长的车身,形色不同的旅客,故事从南到北。
01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列车员,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妈妈。
工作于中国最长的列车——南宁到哈尔滨的铁路线上,路程长达6天。
连着好几年春节,她都因为值班,而错过和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一块过年,只能托妹妹帮忙照顾儿子。
为了让更多的人团圆,她奔波于列车上,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回家过年,她放弃了和自己的家人相聚。
今年妹妹提议把孩子带过去看一看妈妈,列车会停在老家站台三分钟。
于是孩子早早的便来到站台等候,等待着有他妈妈的那辆列车。
第一次看这个视频时,我被视频的封面深深触动,还没开始播放,我知道我会哭。
02
我第一次离开家去最远的地方上大学,妈妈帮着我把行李放在舅舅的车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妈妈。
鼻子酸酸的,原来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离开妈妈,离开我的家。
那是从小到大第一次会离家这么远,这么久,我哭了,原来我真的会舍不得她们。
我是个爱哭的人,但是我从来不喜欢在我妈面前哭,我妈会说我:这么大的人还哭丢人不。
我知道她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03
缓缓驶来的列车上,一个妈妈紧张得握紧拳头,不断向外张望着儿子的身影。终于她看见了儿子。
随伴着叮当作响的信号铃,列车进站、停稳,门“咔”一声被打开。
3分钟倒计时,
开始。
2:59打开车门迎接冷风和陌生的土地。
2:40确认车门、警示带、扶梯安全,招呼旅客排好队先下后上。
车内车外人潮汹涌,母子俩根本看不见彼此
——而且,身为列车员她得先维护好乘客的秩序。
“来,先下车再上车,慢点儿注意安全”
她没有第一时间去找儿子,她在完成自己作为列车员的职责。
另一头,小小个子穿越熙攘人潮又谈何容易?镜头低到孩子的高度,我们跟着他一起被人推来挤去,甚至不小心钻到大人的风衣里去……
耳边是人群的喧嚣,他却只听到自己的气喘吁吁。
倒计时的嘀嗒声不绝于耳,身边不断有人与亲人团聚,他也得尽快和妈妈见面。
时间还有2分钟了。
他被身边的小姨一把抱起来,终于艰难挪到妈妈面前,可手刚刚搭上妈妈的肩膀,却被妈妈拿开。
“乖,妈妈还得把乘客都送上车。”
倒计时的嘀嗒声依然继续。终于,所有乘客都上了车,母子俩拥抱在了一起,尔后相视沉默、气氛局促。
04
1:20语气中不自觉的已经带有焦急,匆忙的帮旅客抬着行李让后到的旅客抓紧上车。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妈妈似懂非懂,这才想起来——
自己曾经吓唬儿子,如果今年还背不会乘法表,就没办法到妈妈工作的小镇念小学,更见不着妈妈……
还有一分钟。
“乖,别背了没时间了妈妈得走了”
“姐你就让他背吧,都背了好几天了”
同事在旁边不住地看表,车里站外人群依然喧闹,列车即将出站的信号铃越来越响,她很想跟儿子说些什么,希望儿子别背了,可儿子完全不想停下来。
因为——他为了这3分钟给妈妈验收,已经准备了几天几夜。
还有半分钟。
可时间真的来不及了,车站内的播报声越来越频繁,火车汽笛的轰鸣声越来越响,旁边的同事已经先上了车,检修火车的人也疑惑似的看看表。
妈妈真的必须上车,离开了,可儿子还是执着地背着……
没办法,她只能忍者不舍上了车。
门“咔”一声被关上。
儿子依然背着,嗓门越来越大,尽管妈妈听不见……倒计时的嘀嗒声挥之不去,
“九九八十一”,列车启动了。
05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只有这对母子,同时发出微笑。
隔着窗户,他们轻轻地挥了挥手,开始期待下一次相聚。
0:01关上车门和这个“三分钟家乡”告别。
我仿佛听到了这个妈妈的内心独白:
孩子,我恨不得想抛下全世界来陪你,可是我做不到。
因为还有其他的孩子在等待他们的妈妈,其他的妻子在等待回家的丈夫,其他的母亲数着日历,盼望孩子的归期,他们拥抱的瞬间,也像我抱着你一样。
拥挤的人潮,孩子在这拥挤包围中的慌张,列车员的忙碌,旅客和家人的告别,列车上人们的不舍……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
“如果真的可以重见光明,
我会在黎明前起身,
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
我会去看一个婴儿的脸,
捕捉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
我更要把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
长久地望着他们的脸……”
下一秒她会惋惜着没有听完儿子的乘法口诀表怅然若失,还是心潮翻覆流下眼泪,这我们都不得而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留给我们的是整个故事,你的或者我的,是那些支援在春运一线的职工,也有那些春运路上的归家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