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学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我觉得上大学的过程是一个人应该经历的生命旅途。高考结束一周的时间了,成绩没有出来,可是对于久经沙场的高三党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答案已经领到手中,分数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网络上段子早就层出不穷,“别紧张,高考只是决定你未来四年在哪里打农药”“放松考,考砸了我在工地等你,考好了四年后我在工地等你”似乎所有的段子对于高考的调侃都那么稀松平常,可面对高考的结束,这个世界并不算和颜悦色。
高等院校扩招导致升学率稳步上涨,高考上岸的人原来越多,可这是平均状况,总有地方拖后腿,我的家乡就是。在我们那里,高考成绩清一色的二三百,四百多就是好学生,五百多就是优等生,我不去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说说高考结束后成百上千不达分数线的孩子的选择。
我不是在本地上的高中,而我也不能保证如果当年我没有走出去,是不是我也曾面临我今天思考的这个问题:三百分,9月份该到哪里去?
很多家长不甘心,也觉得十几岁的孩子不上学也不能干什么,于是继续出钱出力,三本,专科,技校,能上学的地方就可以,先进去拿个毕业证出来,可是到底要干什么依然是个问号;也有放弃上学的,出去打工,推销,中介或是其他共工作,零零散散根本看不到未来,个别能力强的会好一点混个小领导;还有去学一技之长的,裁缝,厨师,理发师,修车师傅,总之想靠这一技之长养活后半辈子的自己以及家人,学不学的成另说,起码去的时候是这样打算的;再有就是补习的,三百分坚持补习的同学就少了,可能一开始就准备了二补,或者抱着必胜的决心去奋战,不然就都走了前面三条中的任何一种可能都有。当然,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关注的,考上了上大学,考不上可不得另谋出路。
可是,当轮到身边亲近的人突然要放弃上学而选择任意一种情况的时候,我心里的震撼还是很大的。我觉得我不能坦然地接受我还在上学,比我小的弟弟妹妹突然要步入社会,而我一直都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在曾经的日子里教导或者说庇护着他们,我觉得好像明天,他们就会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作者而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不是说读大学一定比不读好,也不是害怕将来有一天自己毕业了,还得拿着毕业证去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只是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去上个大学,收获的不是技术,不止知识,更多的成长和蜕变都难能可贵。
我想,如果今天我是一个高考结束只能考三百分的孩子,我愿意抱定必胜的信心去复读,然后考一所大学,哪怕只是为了圆那个儿时的大学梦。可是现在的我并不是高考结束的我,我也不是那个三百分的我,假设只是假设,高考失败的人并不一定愿意去忍受复读的煎熬。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上学读书,尚未加冠便已步入社会。
我希望有一天我不再继续上学了,是我主动的选择,我知道自己不会放弃学习,我愿意离开学校,去感受另一方天地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放弃上学时我的最佳答案,因为没有学校可去,而除了上学,别的路都更加省事省力省钱还有未来。
我考了三百分,如果选择补习,补习班不太愿意收留我,要进去需要花不少毛爷爷获得入学资格,况且一年后考上的概率很小;如果我选择三本专科类的学校,学费贵不说,学校整体消费水平高,毕业后的我大概除了年龄和体重别无所获。但是我可以去学一门技术,邻居家的姐姐小学毕业学裁缝,前几年嫁了,这几年给家里买了两套楼房呢;同学的表哥初中毕业去学厨师,前几年给饭店当大厨,工资不老少,去年自己开了哥馆子,生意红火的不得了;路口修车店里的小哥哥也是自己跟着师傅从学徒混出来的,现在技术娴熟,人缘又好,女朋友在超市收银,看上去也挺幸福;再看看大街上的美甲店,理发店,超市,服装店,似乎都是出路,离开了学校好像真的三百六十行都可以试试深浅,咋一看并不困难。所以,我为什么要去补习?又不是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更何况我又不喜欢学习。
这个想法才是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心里的声音,一代又一代落榜的学生这样对自己说。可是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又有多少人不会后悔,当初年少没有好好读书,连大学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如今看人家通情达理的读书人就觉得好生羡慕,做事情读书人条理清晰就开始佩服,感叹到底是读书人怎么怎么样,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后悔的声音,也不止一次听到羡慕的赞赏,可这并不影响欺骗自己的人一如既往地安慰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能考700分上清华,同样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老家那么多人只考两百分给读书生涯做结束纪念。难道真的就是学不进去?学不会?就该三百分?不是吧?!可谁又能怎样,三百分有三百分的不知天高地厚,七百分有七百分的洒脱肆意如斯。
想了很多也没有一个清楚的线索或者脉络,脑子里一团乱麻,写出来终是不知所云,没有劝诫,没有建议,没有问题,没有答案,可是,为什么不稍微用点心去大学看看呢?你还不到20岁,何必着急步入社会尝尽酸甜苦辣。去象牙塔呆一呆,别急着揠苗助长,何尝不是一大幸事?你用读书不是唯一出路欺骗了年少的自己,却不知道,读书是基础,没有基础,又何来发展?少年,如果还来得及,如果还有机会,请稍微认真一点,去大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