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EQ)是近年来比较火的话题,也带来了一众产业,出书的,开课的。这玩意一旦跟business贴上,真相是什么就不重要了,衣食父母愿意信什么最重要。对于大众市场 mass market 的business, 衣食父母喜闻乐见的是“听得懂,易操作,见效快“ 法门。于是我们市场上大量看到各种火热报名中的速成班:7天搞定GRE词汇, 一周减肥(或丰胸)。这也注定读书干不过电视,电视干不过小品,小品干不过脱口秀。所以情商被简单编译为be nice, 会说话(当然我们也有看到往圆滑世故上飘的趋势)。但实际上情商(EQ) 中的Emotional 是和Rational 对应的另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简单来说正常的外界信号传递是 丘脑(Thalamus)-> 皮质层(Neocortex), 皮质层是理性信号处理(思考)的发生地,并发出相应理性反应的指令。但在紧急情况下(至少我们的大脑觉得是)信号会从丘脑(Thalamus)直接传递到 杏仁体(Amygdala),由杏仁体直接驱动身体作”flee or fight“ 的本能反应, 这个时候管理性的Neocortex 被短路了(Daniel Goleman 在他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中称其为杏仁体劫持 Amygdala hijack)。 换句话说,任你有再高的逻辑思考能力,一旦被杏仁体劫持了,输出的都是动物性的本能反应,高Intellectual capability 的功效, 如果有的话,无法施展。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 1. 情商是重要,但Intellectual capability,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同等重要 (如果你家徒四壁,你说360度无死角升级你家的防盗系统迫在眉睫总会让人觉得不太正常); 2. 提高情商的方向是提高杏仁体劫持的阈值,使信号无论如何都要经过大脑皮层作理性处理。满足这两条的人群,外在表象是逻辑能力强(Nerd),无情绪波动(不懂人情世故)。于是这样的人,被大众共同贴上了“智商高,但情商低” 的标签。这是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 你实际上达到了一件事的终极奥义,却被世俗的解读贴上了完全相反的标签,这就是情商之劣币驱逐良币。
关于劣币驱逐良币,其实在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从简单粗暴的指鹿为马,到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政治正确。什么叫政治正确,就是符合各类人群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反对的人最少。什么事情落在这个bracket 里? “听得懂,易操作,见效快”。 这是人的共性,不论肤色种族,对于这种人性的描述,西方有勒庞,我们有王小波。
说回情商, 如果大家同意,无论是提高智识还是情绪控制能力,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的协同工作,那从效率的角度来说,cut the fluffy part, 直截了当的沟通, 效率最高。 至于如果有人觉得这样很硬,伤了感情的话,是不是恰恰说明信息的接收方EQ不高,因为他/她的情绪出现了非理性的波动,而非信息的发送方呢?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用机器取代,最大的pitch 就是机器不会情绪化,所以动作不会变形。 再进一步说,如何解读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却是后天培训的:在某一个生态系统里,巴甫洛夫把你训练成听到奉承就心花怒放,听到直白的沟通指令就有情绪。但当你用更高的视角俯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认为天然正确的生态系统并不唯一,还有其它的生态系统是被训练成效率沟通为先的,甚至听到那种fluffy 说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模式就来火的。如果生态系统过于抽象,企业文化会不会好理解一点?
更进一步值得思考的现象是,为什么大众不但愿意曲解情商的意思,还热衷于把这种曲解的情商的重要性推到越来越高的位置? 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张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构成资产(assets) 部分的就是人的各种属性,包括气质,长相,体型,学识,逻辑思考能力等等。放眼这些assets, 要提高都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自然很多人不愿意去做,那也就不具备这些assets。那什么是“听得懂,易操作,见效快”的asset? 比如being nice,比如会说话。直白一点说就是把自己简单易得的一些姑且称之为“asset” 的东西的重要性无限抬高对自己最有利。如果把需要30年苦练终有小成的一些assets 位置放得很高,而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些assets, 人民群众是不会答应的。
逻辑上说物或品的价值高低是和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成正比的,但偏偏评价体系是由这个世界的每个个体的主观意愿通过民主化投票形成的。参与投票人数越多,价格偏离价值就越远,套利空间也越大。那以“卖淘金者铲子” 的商业模式,也许卖给情商导师磨刀石是个大生意,毕竟割韭菜,刀,都是要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