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发展人!
如何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发展人,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沉淀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新课标背景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挑战。今年暑期8月24日教研室赵飞燕老师主讲的新课标和试卷分析及命题方向培训,使我受益多多。特别是里面安排的薛法根老师讲的《语文要素活动课的设计构思》,理论联系实践,为我们在语文要素活动课的设计方面,文本解读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指导,让人豁然开朗。总体来说,以下几点感受最为强烈:
一、发挥文本的最大功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数学的“举一反三”,大家都不陌生,而“举三反一”运用于语文,是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一个语文实践运用的规律。我们往往在经验的积累中,对语言现象有规律性的认知和领悟,如古诗,通过多读,就可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文体不同,解读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诗歌的想像与联想,议论文、说明文理性的逻辑思维,小说重故事,散文重情感,把握不同文体的课程价值,“触类旁通”,这是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
“举三反一”,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生长为个体的语文知识,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触类旁通”,是闻一知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运用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例子是起点,沿着例子读开去,写开去,开展读写拓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超越例子,“熟能生巧”,才是我们的终点。
二、聚焦关键点,明确教学落点,落实语文要素。
单元备课,整体教学,省时高效。如对五上第六单元“舐犊之爱”的大胆重组,重新建构单元教学的序列。在学习任务群的统领下,聚焦关键点,明确教学落点,落实语文要素。在《慈母情深》中体会爱,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理解爱,在《父爱之舟》中深化爱,以及习作《我想对您说》,有《慈母情深》的细节,有《父爱之舟》的事件,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议论。“这一类”文章就有了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常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只有从课文中跳出来,整合单元,议题统整,单篇教学就被赋予特殊的语文学习意义,核心素养就在这一个个独立又有联系的课堂教学中逐步积淀。
薛老师提到以下几种方法:(1)由表及里,探究藏在文本背后作者的真实意图;(2)由意及言,破解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运用的规律;(3)由文及人,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探寻课文背后大写的“人”。
如何安排适合“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活动课呢?薛老师认为把握“三个点”:确定起点(已有经验),设定终点(核心素养),咬定关键点(逾越障碍)。如此这样上好“这一课”,让每一课学生都有所变化,遇见成长的自己。
三、教好长文、难文、群文、例文
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共同面临的难点。每一文种,对学生都是不同的阅读体验。在实践探索中,专家为我们开辟一条捷径。长文短教,难文易教,群文类教,例文慢教,根据不同的文种,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和阅读策略的精进。
如通过长文的猜读、回读、缓读、标读、议读,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难文的资料链接和问题支架设置,层层剥离,逐层深入;群文的把握内核,读得多,学得透,用得活;指向阅读与写作的例文,读得透,用得熟。
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难点突破,就有了路径。
“用课文教”,怎么用,怎么教,才能发挥课程育人的最大价值,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