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瑁,字子璋,丞相陆逊的弟弟。
好学笃义,抚养孤弱
陆年少就爱好学习,信守情义。陈国人陈融、陈留人濮阳逸、沛郡人蒋纂、广陵人袁迪等,都是出身贫寒而心有大志之人,都前与陆瑁交游相处,陆瑁常分出自己珍美物品与他们共同享受。
袁迪的孙子袁晔,字思光,负责编写献帝春秋,说袁迪与张纮一起过长江,袁迪的父亲袁绥是太傅掾,张超起兵讨伐董卓,任命袁绥管理广陵的事务。
以至于同郡人徐原,居会稽,与陆瑁素不相识,临死前留下遗信,把自己幼小的孩子托付于他,他给徐原修建坟墓,收养教育徐原的儿子。
陆瑁的叔父陆绩(188年-219年)去世很早,留下两男一女(长子陆宏,次子陆叡,女儿陆郁生),都不到十岁。
对于陆瑁 来说,哥哥陆逊,183年生,叔父陆绩,188年生。
陆康(126年-195年)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
陆绩(188年-公元219年)
陆康牛逼!!
陆瑁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到长大后才分开。州郡征召举荐陆瑁,陆瑁都不去就职。
疏信劝谏,词理端切
其时尚书暨艳极为热衷于对人物褒贬评议,在选议三署官员时,颇喜爱宣扬别人不体面的过失,以显示自己严于谴责。
陆瑁致信给他,劝阻他不要这样做,然而暨艳不听,最终得罪了各族豪门,孙权亲自审判他,最后身死。
嘉禾元年(232),朝廷公车征召陆瑁,任他为议郎、选曹尚书(之前是暨艳)。
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前往征讨,陆瑁上疏劝谏说,公孙渊是东夷小丑,不需要出兵讨伐,然而孙权并不听从他的意见。
陆瑁再次上书,分析局势,为孙权理清事情的优先循序,孙权阅览陆瑁的上书,赞赏他言词有理正直真切,于是没有出兵。
起初,陆瑁同郡人闻人敏在京都受到优待,超过了宗脩,只有陆瑁不以为然,后来果然与他所说的一样。
赤乌二年(239),陆瑁去世。
陆瑁后世
他的儿子陆喜,字文仲,陆瑁的第二个儿子。从小涉猎文章典籍,好论人物,孙皓时任选曹尚书。吴国投降晋国之后,陆喜担任散骑常侍。
陆瑁的孙子陆晔,字士光,在晋国官至车骑将车、仪同三司。
陆晔的弟弟陆玩,字士瑶。晋国的阳秋,称赞陆玩器量淹雅,后来陆玩官至司空,死后追赠太尉。
总督简评
陆瑁一家首先是用于补充陆逊的家族关系网,对孙策、孙权一族和陆逊一族的确切关系做一个预估。
对于陆瑁这个人,爱好学习,信守情义,明晓事理,劝诫他人言辞非常合理,作为议郎、选曹尚书这类型的商讨言论的官职,再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