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家长才深刻体会到育儿是一个大课题、一个大挑战,一场大修行。记得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听过这样一个观点“所有夫妻要经过亲子教育学习并且获得毕业后才可以生孩子。”现在看来,确实值得找个适合的途径推行这个事情。作为父母,天然的有着爱孩子的心,但相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摩擦和挑战,也会以爱之名做错事、傻事,给孩子带来伤害、阻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成长。当我遇到的挑战越多,就越发觉得在育儿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然也看了一些事,听过一些观念,但还有种头痛医头、束手无策的茫然,这次朋友推荐陈忻老师的书《整体养育》,希望能够系统性、体系化的,在道的层面更新我的认知,通过实践灵活、适宜、自如的帮助孩子成长。
整体养育,重点是要有整体的观念,整体养育的观念。比如有的人说“我的孩子要是再活泼些就好了”,有的会说“我的孩子要是文静些就好了”,有的说“我家的太好哭了,坚强些就好了”,有的说“我家的太好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说,憋在自己心里。”…看了这个是否有什么感觉?所以,育儿也是要有系统思维。书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育儿基础,练内功;二是育儿的技能,奠定孩子生命内核的基本能力。先来说说第一部分给我的启发与感悟。
一、首先父母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是系统的、多方位的。儿童的发展是受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如果孤立的看待某一个方面就会有所偏颇。比如,有些家长希望三岁孩子能够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其实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三岁以前他都在是和自己家人一起,家人以他为中心,主动链接、关注他,他没有主动链接陌生人的能力和经验。随着年龄长大,生理成长,可以多走出去,可以多和小朋友们接触;认知成长,有了交友的需求;那么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也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所以,如果家长割裂的只看到孩子不主动与他人链接,就会着急的陷到孩子社交能力不足,产生焦虑,并给孩子施加压力,要求孩子去做和小朋友打招呼、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行为上,用力却往往又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当你有了整体思维,知晓孩子的发展规律,会从多角度理解儿童的发展,要看到一棵树,而不是一个枝桠。同时,也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就会在育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抓大放小、改变视角、权衡利弊,平衡养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途径中学到的技法,情境稍有不同就不好用了的原因。
二、父母要知道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任何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任何事情要先从关注到孩子情绪和感受为先。这让我想到情感账户的概念,一样的道理。这个是基础,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去探索、才会更加勇敢和独立。关于情绪感受这块,父母要和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同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讲道理。比如孩子上学忘记带作业,用老师电话打给你帮忙送过来。父母要怎么做?如果我们说:“早就提醒你装书包时检查清楚,要是你照做了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就是在讲道理。其实换位理解一下也不难,我们忘记带某样东西时,本身就会着急并且会内疚和懊恼,你不说这些他也已经感受到了,在说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说:“那你一定很着急,还好妈妈现在有时间,一会儿就帮你送过去哈。安心上课吧。”事情已经这样了,他的心情已经不好了,这时候我们在去唠叨,除了让他更不高兴,还会有什么效果呢?!嗯嗯,同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适合的时机在去说这件事情,“下次收拾书包的时候在按课表和作业本核对一下,以免落下东西。如果赶上妈妈没有时间帮助你,就会很麻烦,你觉得呢?”所以,智慧父母,来源哪里?和孩子共情,恰当的处理问题,给他足够的爱,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于育儿,绝对是一件值得花精力去学习和实践的事。通过学习,升级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行为,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理念,灵活的融汇到生活之中,建立和谐安全的亲子关系,把爱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