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奇人
作者 冯建亮
武大捉奸、武松杀嫂是水浒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在这两段精彩中出场的小人物郓哥只是昙花一现,但就是这惊鸿一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于世态人情、正邪通吃的民间奇人。
潘金莲事件本来是普通的第三者插足事件,最后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涉案人员里有四人死于非命,一人判刑充军,还有七八人遭受牵连担惊受怕。这起惨案里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只有郓哥腾挪躲闪左右逢源,不仅混吃了几顿好酒好肉,还空手套白狼,为自己的老爹赚得了一年多的生活费用 。看来我们不得不对郓哥刮目相看了。
一切还要从潘金莲的奸情说起————
在古代,政府鼓励“捉奸”,为此还专门制定奖励机制,就像现在的“见义勇为”奖一样。况且,即使政府不鼓励,“捉奸”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人如此热衷于“捉奸”,可在小说中,为什么人们对潘金莲的奸情却置若罔闻三缄其口呢?你想,西门庆财大势重称霸一方,是药材行业的达人,而武大郎却是不明事理、“腌臜混沌”的“糊涂桶”,是卖馒头的小商贩。两人的身份不可等量齐观。一个“潘驴邓小闲”,一个“丑矮穷笨忙”,两厢一对比,社会地位高下立判。你把西门庆捉奸在床不要紧,西门庆一个电话打给县长,见义勇为奖你肯定领不上了,更糟糕的是,西门大官人一生气揍你个生活不能自理,官商勾结之下,你找谁说理去。相反,如果是武大郎和西门庆的老婆有一腿,我保证:两人一脱裤子,马上就有半城人来抓他。人心浇漓,世事凉薄,历来如此。恶势力正无情地损害着弱者的利益,而卑鄙的社会却残忍地纵容着罪恶的肆虐。在无耻的社会里,只会有助纣为虐的王婆,不会有打抱不平的鲁达。
更重要的是,在这起案件中,西门庆的对立面不是武大郎,实际上是杀人不眨眼的都头武松。一个是名企老板,一个是刑警队长,两大高手对决让这件事显得更加凶险,两旁外人如果掺和其中,但凡稍有差池,立即祸从天降。因此潘金莲事件是深不可测的一滩浑水,一趟上就可能万劫不复。
凶险的水浒世界里,人人自危,但凡遇事就绕道而行,一旦卷入是非就难以脱身。明哲保身自求多福成为小民们的生存哲学。因此,潘金莲迎奸赴会和西门庆明铺暗盖的事,大伙儿心照不宣以免多事。这是常理。
可是我们看小说中的郓哥,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反其道而行之,一猛子扎进是非堆里一边兴风作浪一边火中取栗 。郓哥不但趟了这趟浑水,而且硬生生的在风口浪尖上谋得了可观的暴利,最后又全身而退。郓哥能刀头舐血乱中取利必定有过人之处,少年老成的郓哥之所以能在逆境中求生存,完全是因为他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以此讹诈别人,从中渔利。
我们来看郓哥讹诈西门庆的计划是怎么设局的 。上边我们说过,脑子正常的人绝不会轻易戳破西门庆的奸情,可是郓哥仗着自己是一小毛孩子,装作误打误撞惊动这对野合的鸳鸯,然后装憨卖傻满大街信口胡说,潘金莲的奸情马上就会表面化,这让光鲜体面的西门大官人情何以堪。作贼心虚的一个社会名流又不能和一小屁孩较真,只好连哄带骗给小孩些甜头了事,权当“封口费”。正是因为这样,善于抵瑕蹈隙的郓哥抓住西门庆色厉内荏的弱点,见有机可乘,立马单刀直入,提着几颗破梨就敢直闯王婆的茶坊,要没有王婆的拦挡,郓哥一定会顺理成章狠敲西门庆一笔。
郓哥既然在王婆那里铩羽而归,那就在武大郎身上找突破口。书中的武大郎貌似善良其实性格相当卑劣:多疑、脆弱、轻信、自卑、虚荣、无主见,同时还带有大男子主义。作为一坨牛粪,他最担心自己的鲜花老婆出轨。针对武大郎的性格弱点,郓哥 则先是旁敲侧击然后含讽带刺,“你老婆不偷汉子,只是偷子汉”,一句话吊足武大郎的胃口,然后凭借着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向武大郎要吃要喝,并且当仁不让地给武大郎出谋划策。作为回报,武大郎把积攒下的好几贯钱全数送给郓哥。郓哥抓住武大郎的七寸,步步为营循循善诱,把武大郎的钱全部诱到自己的口袋里。
郓哥也没放过在武松身上得利的机会。武松好勇斗狠,自视甚高,自称“专打天下硬汉和不明道德的人”。武松行走江湖的最高准则就是一个“义”字。作为英雄,武松的弱点是怜贫惜弱。当武松心急火燎地找小郓哥作证时,郓哥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老中医,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立即找到武松人性里的病灶。郓哥提的条件让仗义的武松无法拒绝:“老爹六十多岁无人赡养”。于是武松不仅请郓哥吃了大餐,还给了郓哥五两银子,后来又为了兑现诺言专程上门送了十五六两。就这样,郓哥先后毫不费力地从武松哥儿俩手里赚了二十几两银子,足够过三五年小康日子了。
当然,也许你觉得郓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因为幼稚才误打误撞侥幸得利。其实不然,郓哥自幼混迹于市井,什么花红柳绿没见过呢?你看他骂王婆:"老虔婆、马泊六" 的口吻,你看他给武大郎煽风点火的老练,你再看他为武松“仗义执言”的城府。所有这些都是“久惯牢城”,绝不是一个未成年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也许你认为郓哥是为了“道义”。说来郓哥也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利”。郓哥找西门庆是为了“把些汁水呷一呷”,因为王婆“马蹄刀木勺里切菜”,做得水泄不漏,郓哥没有捞到油水。恼羞之下才剑走偏锋,去挑拨武大郎。看文章的题目《郓哥不忿闹茶坊》,郓哥“不忿”的是“吃独食”的王婆,而不是戴“绿帽子”的武大郎。所以当武大郎拿几个馒头酬谢他时,他不但看不上眼,反而得寸进尺要武大郎请喝酒,最后自居有功毫不脸红地拿了武大郎好几贯钱;当武松提刀找他作证时,他自知难逃干系,于是干脆顺水推舟给武松落个人情 ,同时还以老爹无人赡养为由,好整以暇地和武松讨价还价,看到武松给了他满意的报酬时,他待价而沽,权衡利弊,说:“便陪侍他吃官司也不妨”。说到底,郓哥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钱,为了让别人给他“赍发些盘缠”。
说到这里,你看出来了吗:郓哥不是少不更事,而是少年老成,不是行侠仗义,而是钻营取巧 。小小年纪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凶险的江湖上刀头舐血,最后竟大获全胜,难道算不上大隐隐于市的“江湖奇人”吗?
和武松一样,水浒里的英雄好汉大多不是好鸟,可以说都是“鸟人”。可是在潘金莲事件中,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对郓哥竟然称兄道弟礼让三分,看来郓哥不止是“鸟人”,是比“鸟人”更“鸟”的人。还是王婆说的好,郓哥就是一个“含鸟的猢狲”。
郓哥的确不是什么“好鸟”,但是这个世界是如此肮脏,我们何必去苛求一个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