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粵港澳大灣區”,不禁想起歐洲人畫的古地圖上,“Macau”佔了整個南中國的大部分區域。
也許現代人會對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無知感到可笑:居然以為“澳門”就是南中國!他們固然並不十分了解中國,但同時許多人也不了解“Macau”。
Macau或Macao,現在都直接翻譯作“澳門”,但Macau在三、四百年前,卻遠遠不止限於當今指代的地域。
要搞清楚,得先從“Macau”一詞的來源說起。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阿媽閣”,但明顯不靠譜,因為此詞的出現遠早於媽閣廟,人們更不會以一座廟指代整個南中國!另一說是粵人以“乜鳩”一粗語回答葡人之說,這太低估歐洲人的智商了,難以成立!
另一說法,也是筆者最認可的:“Macau”是為歐洲人引路的閩南人“舶口”的對音。“凡夷船停舶,必以海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屈大均《廣東新語》)“移舶口於濠鏡。”(《澳門記略》)簡而言之:Macau=舶口=澳=環形海灣。而這個被稱為“Macau”的地方最早顯然並不獨指現在的澳門區域。據地圖記載,在當時的航海界而言,“Macau”有三大概念:一、珠三角的眾多舶口的模糊概括;二、包括蠔鏡澳在內的香山島;蠔鏡澳半島。後來,隨着葡萄牙人正式租借,蠔鏡澳作為國際舶口的地位日益顯著,前兩個概念慢慢退出歷史舞台。直到十九世紀前半葉,法國畫家博爾傑(Auguste Borget)還這樣寫道:“Macau半島(即今澳門半島)是Macau島(指包括今中山、珠海、澳門)的一部分,連接兩者的是一條三至四百米長的堤(蓮花徑)。”(1839年1月10日信件)
四百多年前有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其名曰Macau。現在的大灣區概念可說是歷史的輪迴,但時移世易,Macau則已叨陪末座,誠可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