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两位老师的公开课。
一节是一位新老师的公开课,执教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
教学环节可谓中规中矩,完整也流畅。课件的画面可谓明亮美丽,可是总感觉那么一些美中不足?
娇小玲珑的90后老师,表情始终是淡然的,行动是不徐不疾的。哪有“急切盼春—欣然绘春—激情赞春”的感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到位了吗?感觉不到老师比学生高明多少!强调要读出“欢快”的感觉,但老师的范读实在听不出任何欣喜之感……
不是说语文老师上课感情要饱满,神情要有亲和力,语言要有感染力吗?这一点,除了需要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最关键的是,还要真正走进文本,用心,带着感情去读,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又比如,播放视频录音,增添了视觉的享受,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己脑海里构建春天美好意境。同时,明显在上一个环节的字词积累里,已经指出“薄烟”,而视频里的男声明显读成“bÓ”烟,甚至还有一些儿化音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听完,老师问:“读得好不好呀?”
学生答:“好!”
“想不想像他那样?”
“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时,多么需要来一个指瑕和引导?
如果,改成这样——“读得的确不错,但也是有不足之处,比如……看来,要想读好,真的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不过只有我们愿意,我们一定可以进步的,那下面我们也来读一次吧……”
一节是老教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讲读课,估计是因为即将退休,潜意识里想来一个精彩谢幕,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也精当,课堂节奏掌控很好。但是,让我颇为费解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每当学生完成朗读、回答之后,老师都会引导全班学生来三次整齐响亮的掌声给予鼓励,完全无视本节授课内容需要的课堂氛围——刚刚还痛恨于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诗人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刚刚还沉浸在无奈和悲伤的情绪中,猛然一阵“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规律而响亮的掌声让我一秒出戏了!
两位老师全堂课没有板书,全部依赖课件。课件只是授课人的预设,一节课怎么可能一切尽在预设中,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生成?字词的结构笔画顺序,是不是教师示范写写更好?
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艺术的学科,而语言是来达情的,讲授的老师,如果没有情,苛刻地讲,没有全情的投入,就不能讲好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师“动了情”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动了心”。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有本领来“煽情”,此时你的神情和语言,就很重要了:神情要有亲和力,语言要有感染力。
我一直欣赏“动情”的语文老师,一直喜欢“有声有色”的课堂;我最怕的就是对文本没一点“感觉”,就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最怕的是“死水”的课堂。所以我认为,有了“真性情”的课堂,先不管讲的对不对(语文这东西,主观色彩很浓厚,也不能就简单的说对与不对),就已经是成功一半的课堂了。
不走心的课堂,哪怕再用力,都听得好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