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是我上学时的朋友。他的学习方式和我们的很不一样。
当我们写论文时,只要写完了,达到自己要求就OK。而他不一样。
他先把找到最符合论文主题的书籍买来5本,通读一遍,在觉得不错的地方插入一个标签。紧接着开始第一遍的阅读。如果在第一次放标签的地方觉得仍然很好,他就把那一页的上面也粘上标签。
纵观全书,一本书上放有两个标签的,就是他最想要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核心。
他的成绩一直是最好的,而他也是业余兼职收入最多的。后来我就去抱大腿,仔细观察,为什么他的作业每次都能是A+。我自认为阅读量不小,平均两天内可以读完一本书,而却比不过他一学期读的10本书有效果。
后来我发现他的阅读方式是这样的:
1. 采用标签读书法,阅读一本书至少三遍。
2. 仔细观察书中哪些问题作者解决了,哪些没有解决。他总是非常关注那些作者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3. 通过上面两步,他就逐渐能领会到作者思维方式,作者的观察角度以及整本书的思维框架。通过不同的思维角度,批判性地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
4. 根据作业目的,摘录作者的观点,并记录自己的看法。
5. 最后,完成论文。他的论文总是极具逻辑,兼附个人建议。
当时我就觉得,量变可以引发质变。对于Victor来说,每一本书的量都具有1%的质的累加。等他看完100本书的量时,那应该就是一次100%的质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