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能在大城市落脚的女性,普遍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让她一个人生活,她真的能做到,甚至还很享受。
但是在小地方就不行了,无论是社会也好、女人自己也罢,都把自己定义成了“附属品”,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婚姻的附属品,所以不能随便劝离。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257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多谢不阅》
作者:[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Dubravka Ugrešić,1949—2023),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在萨格勒布大学就读期间,主修俄语文学及比较文学,并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工作,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杜布 拉夫卡因公开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遭到国内舆论的猛烈攻击,于1993年被迫离开克罗地亚。此后,杜布拉夫卡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96年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小说创作、文化评论、翻译、文学研究及编辑出版等工作,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著有《渡过意识之流》《谎言文化》《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多谢不阅》《疼痛部》《Baba Yaga下了一个蛋》《狐狸》等作品,已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获南斯拉夫NIN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获国际布克奖提名,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
杜布拉夫卡坚持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写作,但拒绝承认自己是克罗地亚作家,她将自己定义为“跨国界”或“后-国家”的写作者,并于 2017年参与签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黑山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联合发起的《共同语言宣言》。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图书市场越发繁荣,装帧越发精致,书店越发引人驻足,作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红遍全球,但真正的文学却近乎绝迹。杜布拉夫卡假借一个被英美文学市场冷落的东欧人之口,一一吐槽当今文学世界的诸多乱象:
隔三差五就会横空出世的文学新星;被反反复复“重新定义”的文学;各显神通的身份争执书 写;本末倒置的版权运营模式;宛如超市与咖啡馆结合体的书店;本质上与图书无关的书展;做派与作家无二的网红编辑;认为伊万娜·特朗普比布罗茨基更能“对祖国的争执形势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的媒体书评……文学失去了它的准入机制与评判标准,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传他们的新书,任何一种负面评价都能被狡黠的市场拿来营利。
然而,最诡异的一点还是:在这个无比“民主”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其文化“商品”及创作要求,却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接下来看书评:
①
当我被帕慕克长篇累牍而又无聊透顶的书而折磨得疲惫不堪以后,我想,我该去读读什么有趣的作品,接着,我想到了年前买的一本《蚱蜢》,然而看到书封“驳倒了维特根斯坦”的宣传以后,放弃了它,拿来了这本《多谢不阅》;事实证明书是有趣的,而我读它的故事也像一个关乎文学的隐喻——在我看来,杜布拉夫卡最擅长的其实是用隐喻和虚构的方式将她的生活真实地讲述,巧舌如簧的狐狸不会叫你知道她的话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而其中也有着一种精准的讽喻和悲哀的妥协,那种妥协在她的戏谑中横添一种奇特的美感并且找到了平衡,“让我们继续像枝头的鸟一样歌唱,让我们安于这个柔软而轻盈的比喻”,而她所观察或说反感的商业的必然,实际上也和戴锦华老师所谈及的相似,事实是,某些悲哀是阅读者普遍的事物吧;最爱《女人、香烟与文学的关系》和《流亡作家》
②
亲爱的杜布拉夫卡: 前段时间台风过境,我们这里停工停学,我在台风眼停留的短暂间隙去唯一开着的小卖部买吃的,小卖部的地板被倒灌的雨水浸泡,货架下面垫着各个出版社畅销的读物——被泡的破破烂烂(是的,我依旧能认出它们是卖得很好的那些书)。而你的书被店主小心翼翼放在收银台平整干燥的最高处,傍边还有一个款式古老的银色手电筒。看来在她计划里那个最可怕的、停电的雨夜里该是你的书陪着她。
③
芭蕾要看脚,厨艺和刀功不分家,吐槽嘛就得毒舌,其实她写小说,常常也会写着写着,突然激动一下,那张纸页就突然活了,胸部起伏。我能透过纸张感觉她的情感。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Zabranjeno čitanje
【ISBN号】978-7-222-22073-7
【中图法分类号】I563.45
【主题词】长篇小说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