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淮阴师范学院报》,文责自负。
本文的“忆”不是回忆的意思,而是与白居易《忆江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韦庄“忆君君不知”中的“忆”字一样,是思念的意思。
1996年9月,时任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家云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结缘校报的机会,从此经历了《淮阴师专》《淮阴师院报》到《淮阴师范学院报》的13年编辑生涯。现在离开校报编辑岗位12年了,离开越久,思念愈深。
春风不改旧时波
记忆很鲜活,在接到现任校报编辑王新鑫老师500期约稿时,我在校报的一些陈年往事一下子喷涌而出。
我编辑第一期报纸时,恰逢刚开学,手中没有记者队伍,第一版、三版的稿子是我一个人接二连三、牵四挂五地撰写出来的,当时觉得真是太有成就感啦。喜悦之余,也有错误。我把一位老师的姓搞错了,把“季”姓排成了“李”姓。我发现,这样唱独角戏是不行的,于是开始了培养记者的工作。
我最遗憾的事是欠学生奖项的一个等级。1999年底,在江苏高校好新闻评比中,徐长波的《那一声湘音哟……》诗歌,小组初评为一等奖。复议时,有评委指出,去年我校就有一篇文学作品获得一等奖,今年是否考虑其他学校,我力争无效,于是作品就变成了二等奖。那评委老师还安慰说,学生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这件事我一直没有说出来,每次看到徐长波、卢新元这对校园好兄弟结伴来到编辑部,我都觉得欠他们的。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为了帮助校报记者,我为校报记者团订了一份《中国教育报》,我们在每周三的例会上除了头脑风暴、出谋划策之外,还增加学习《中国教育报》这项内容,包括读报、评报、选报等环节。我们认为学习的关键是要能“消化吸收”,要把《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其他高校的好做法都“化”在我们的写作中。
这是一个优秀集体,成绩斐然,徐昌政、李加美、张洁、陈暐、朱春阳等学生的名字逐渐地在各种大报上“露面”。燕立娜在读报时说过,通过阅读交流,自己收获了很多,变得更加自信;张晋宁进入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仇松强、王振羽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陈雅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刘芸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
我自己也在读报、交流中成长起来:编辑部2次获得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评估优秀等第,自己两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在全国高校好新闻评比中,我获得一、二、三等奖4篇;在江苏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我的获奖作品达13篇。
最是橙黄橘绿时
以文载心、以字传心。如果说一名编辑有什么“好处”和“特权”,我以为就是比别人更多地了解先进人物“背后”的故事,就是比别人更快地读到美文,就是比别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著名学者萧兵每次到校报编辑部,都要进来坐一坐、聊一聊,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指导。我在编排校对萧老师稿件时发现一处写法,原来用三个字表述,后用红笔增加一个字改为四个字表述。萧老师说,你不觉得四个字读起来更美吗?我恍然大悟。后来我在写《周恩来改稿艺术》一文时,分析周恩来将原稿三个词改为四个词,这样符合汉语在音韵上的优化组合,显然是受了萧老师的启发。
面向未来,我对校报割不断、化不开,浓烈如酒的情怀仍然还在,衷心希望校报硕果纷繁、佳绩频传、更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