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真实”一词真的是感慨颇深。
一是看慰安妇的纪录片《三十二》。虽说看这纪录片前已大概浏览过微信公众号上的介绍,对其没有冲突、平和真实的基调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看完影片我还是震惊了。黑屏字幕“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过去65年”之后紧跟的不是回忆硝烟弥漫的战争,不是旁白痛诉日本鬼子怎么进了村,而是那我不熟悉的南方民谣和壮阔的桂林河山。
说实在的,片子的节奏太慢,慢得使在午后看片的我越看越困,必须几度刷刷手机提提神;片子的背景太安静,安静的我都在纳闷,在老人不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不加一些旁白渲染渲染气氛。更让我郁闷的是,老人的方言晦涩难懂,字幕又是繁体字,有些时候我都不能完全搞清楚老人说的是什么。
但是,就在镜头给到老人颤颤巍巍独自上街买菜的画面时,我哭了,这所有一切背后的用心我都理解了。
为什么片子的节奏这么慢?因为现世就是安稳,河山就是大好,盛世就是太平。用老人的话讲,世事这么红火,我现在从没想过要死。
为什么片子的背景这么安静?因为这就是老人一天一天又一天的日子。一个人挑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下地干活,一个人用流年的时光抚平了伤口。
我甚至难以想象,没有绚丽的画面,没有特效技巧,就是这些难以听懂和看懂的咿咿呀呀,就像把几段录像接在一起的纪录片,在制作的几年后还是引起了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不说朋友圈和公众号刷屏,就连爱奇艺都把《三十二》特意找出来设置了仅VIP可观看。不是人心浮躁?不是喜爱热闹?不是把流量都奉献给网红和小鲜肉了吗?是的,但终究抵不过导演把最真实的东西直接拿来给我们看。这就像什么?人们爱农夫山泉,爱的是它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因为我们想要无污染、富营养的矿泉水;人们爱泉林本色,爱的是它不加漂白剂,因为我们想要无添加、安全健康的卫生纸。所以当导演把那些真实,生活的平静、孤独,老人的善良、衰老,拿给我们看的时候,不加粉饰,不加夸张,不加渲染,确有最强大的力量。
为什么这些真实能感染我们?因为人性所致,因为我们的同理心。当看到一个女孩把日本兵的照片拿给老人看,老人笑着说“日本人也老了啊,胡子都白了”这一幕时,我们也会心笑笑,是啊,生活就是把仇恨放下、把眼泪擦干,就是历经黑暗和摧残之后人性中最美丽的善良还在并且耀眼发光。那个在90年代因为采访慰安妇老人使得老人隐藏几十年的秘密被养女知道的记者才是反人性的,不论他采访的目的是不是什么铭记历史和不忘国恨家仇,因为生活不是把结了疤的伤口揭开一遍一遍舔而是任时光安静地疗伤。当导演不再为了博眼球而执着于制作技巧,当老人真实的一切无添加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自然而然泛起这样的感情:因为老人的善良折服于人性的伟大,因为老人的孤独和衰老泛起无限的同情和悲悯,因为老人的平静去明白“慰安妇”这三个字背后仅仅看到仇恨有多么狭隘。
这些,就是真实的力量。
二是最近实在太迷主持人张绍刚了。但其实我最想用“可爱”评价他。
说句实话,最为一名颜控,因为他那张圆滚滚、小眼睛、人畜无害的长相,我以前虽知道他,却对他提不起什么兴趣。直至最近偶然连看他三期《非常静距离》,笑爆了,我天,张绍刚太可爱了就这感觉。
其实他那张脸长得太有欺骗性了,不说胖子怎么也得心宽体胖吧,至少怎么也得达到平均人的水平吧,他不,真实、犀利、不装、不作,骂哭过学生,怼急过女嘉宾,他就这么评价自己“我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些所有人都这么想但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看过《奔跑吧兄弟》的人应该知道,贾玲看上去憨厚可亲、运动能力稍弱,但真正玩起游戏来就是个灵活矫健的“心机胖儿”。可以说看了那一期节目我对贾玲的印象非常颠覆,在张绍刚这也就是这种感觉。
张绍刚的段子太多了,写到这里我其实觉得写一篇《张绍刚的生活哲学》更有意思,虽然观众对他一直以来褒贬不一、骂声难息,但只一点,你若是个走心人,生活里绝对值得和张绍刚做朋友。举个例子,2000年左右,撒贝宁获得全国主持人大赛的冠军,可以说一夜之间红了,全国人民都知道小撒,而作为和小撒同期起步还是科班出身的张绍刚心里很嫉妒。他第二天给撒贝宁打电话,说:“小撒,得冠军了哈,首先我祝贺你”,一般人说到这再说些赞美鼓励的话也就结了,张绍刚紧接着说,“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我非常非常嫉妒你”。小撒说,也就是这次通话,奠定了他们二人之后十几年真实、真诚的友情。
此次义工之行,对“真实”二字也是认识不少。
如张绍刚般耿直的人自是太少,他的反面极端者又太多。其实,过于真实者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并且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选择了这种直接,坏处是你势必得罪人,但好处是势必在而立之年都还能交到真朋友。而那些只说好话,只说漂亮话者更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选择了这种恭维,好处是你处处吃香、周围一片融洽,但坏处是难交真知、除非你开始真实。我想来想去,其实这东西也许有个最优解?在那些逢场作戏的人面前施以粉黛,在那些真诚朴实的人面前擦亮真心。毕竟,能屈能伸这个词,我一直都觉得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褒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