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公司的销售接到客户采购的电话,说让再过去培训,师傅现在都不会用。我一听,火气很大。
因为这周从周三开始,我培训了整整三天,到昨天培训已经完。每天早上从家过去,来回将近5个小时的路程,去一次特别辛苦。而培训的四个人中,有三个学的很认真的师傅,学的还不错,我不相信,他说的还不会用。并且,我昨天已经告诉那些师傅可以先用着,用一段时间,熟练了,到时候发现问题我会再过来。他们也都很赞成,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的很熟练的。
而他的一句话,等于把我这几天所有的付出都否定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说?
我特别生气。
气了好久,开始看书,正好这一章讲的是“感受的根源”,书中说,我们经常因为别人的话,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联系这件事,如果感受不是来源于客户的反馈,我”气愤“的感受到底源于哪里?
书中说,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的确有些人会把所有问题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而我,没有觉得自己哪里做的有问题,所以,听到反馈之后,我的心态,是在指责对方,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不愉快感受归咎于对方,而忽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如果感受是源于自身,那我一定没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觉得自己培训三天,很辛苦很累,需要体谅,需要支持,需要认可,却没有得到,收到的反而是没有被认可的反馈,所以,我很失落,很生气。
而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一定就是,他们急于把CAD用起来,可是,熟练总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大多数人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对他人的批评或不满,实际上间接表达的是我们未满足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正视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就会减轻自己的痛苦。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因他人的喜而喜,因他人的悲而悲,不敢表达自己独立的情感。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这个阶段的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态度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出于爱的帮助他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但我们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
也许大多数的我们仍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修炼,不断成长,争取早日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