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一道靓丽的风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写出了长江的雄奇壮丽景观。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穿”——写出石壁的陡峭;“惊”——写出水势的汹涌;“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雪”——写出水色的纯白。以上几词,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从《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唱词,其间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其真挚的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而那优美的辞藻更令后人反复品味、学习。
语言要精炼,就必须讲究字、词的锤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琢磨文字,精心挑选最富有表现的文字,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
有人认为语言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就一个字都不能更动。南朝梁代刘勰说:“富于万篇,贫于字。”(《文心雕龙》)那简直把一个字的价值看得超过万篇文章了。
战国末年吕不韦在秦国为相,召文人学士编了部《吕氏春秋》,书成,叫人公布在城墙上,发布号令称只要在书上增减或更动一个字,即赏千金,这个传说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
古代诗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诗句精炼、含蓄、优美。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
王安石诗歌《泊船瓜洲》里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以“绿”字为世人所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给学生讲了贾岛推敲的故事: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当代诗人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喻吧。
在汉语中,次序的颠倒,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文字效果。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在平剿天平天国初期,处境很不妙。在让幕僚代写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后很是恼火,改成“屡败屡战”,词序一颠倒,字面意思全面了。
曾国藩从败将转瞬成为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猛士。难怪清廷看后,觉得他勇气可嘉,并调拨了一批军饷,使得湘军可以回血再战。
除了此事例外,在70多年前,也有那么一段更改词语先后顺序,最终避免了一场惨祸的逸闻。1949年9月,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只剩下西南少数几个省还在国民党手里。蒋介石飞台湾前手令军统特务沈醉带领大批特务进入昆明,企图稳住大西南的阵脚。毕竟云南在抗日战争时地位独特,贡献巨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蒋介石妄图以此为大后方,继续负隅顽抗。
同时还密令他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9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听到此消息后,急忙打电报给这些被逮捕的民主人士求情。蒋介石回电申斥:“情有可原、罪无逭”。“逭”是逃、避解的意思。
卢汉知道蒋介石是铁了心要杀掉这些人,十分焦急。赶紧把电文拿给协助他起义的李根源先生看,征询解决办法。
李根源看后,提笔将电文改成“罪无可逭,情有可原”。昆明的军统头目阅电文后以为蒋介石为了恩威并举,达到敲山震虎的威慑目的就够了,于是没再对这些民主人士下手。没多久,卢汉就把人全放了。
事后蒋介石得知此事,他怀疑机要秘书译错了自己的口授电文,但又不能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词序的可能,只好对自己“情有可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