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上结不出梨子,小鹿跑得很快,却不会游泳。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性格、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传说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因此,作为父母,只有我们知道了孩子的“材质”才能够有的放矢。而了解孩子的“材质”,通过学习九型人格中所讲的孩子的性格特质就可以得到深入的了解。
很多时候,父母都认为我们懂孩子很多,了解孩子很多,但实际上呢?孩子所展现出来的往往只是父母希望看到的样子而已。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父母处于一个主导者的地位,二者地位的不平等往往导致了彼此看对方方式的差异性。父母是用脑袋分析孩子,而孩子却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父母。
不可否认,我们作为父母往往会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百分百地了解孩子。我们纠结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认为孩子就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他们就是优秀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害羞、不自在,孩子就是胆怯的.......我们关心的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而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导致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最深层次的动机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学习九型人格后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内在的渴望驱动的。不同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但行为的出发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3号的小朋友努力学习,目的是想要取得好成绩,获得父母、老师的表扬和认可;6号的小朋友热衷于学习钻研,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要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克服对未知的恐惧。
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而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意识到孩子最深层次的渴望,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处其他行为来实现这种渴望。还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3号的小朋友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他会对客人非常有礼貌;若是此时没有被表扬自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他就会跑到客人面前扫地;若还是没有受到表扬,他就会继续做出其他诸如捶背等行为。总之,他们会做出任何可能的行为以达到他们想要获得关注和称赞的目的。若是在此刻,父母没有觉察到孩子深层次的渴望,而是对孩子做出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出面阻挠,就会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九型人格将人分为9种类型,每一种型号的孩子都会有其特点,做出一些带有型号特点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真得需要走入孩子的内心,用心去感受孩子内心的想法,用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学习九型人格以后,我们可将“因材施教”改为“因型施教”,但并不是说要给孩子贴标签,只是从型号的角度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其实,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最重要的还是陪伴和爱。爱,永远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