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有问题,说明你越失败。
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源于家长的错误引导。例如:很多孩子周末爱谁懒觉,可能就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起初,孩子在周末的早上醒的很早。可是早起之后,家长没有什么安排,他们也没有事情要做。孩子在家里随意地转悠、肆意地玩耍,这可能会干扰到在做事情的家长。家长看到后,觉得心烦,于是命令孩子去写作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渐渐地发现,在周末的时候起得早不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反而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批评和干涉。于是周末时候他们不再早起,宁可赖在床上。赖床的后果家长催促他们起床,但是如果早起,家长就会催促他们写作业,还会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所以,他们周末不再愿意早起。
孩子的某些问题可能是被家长挑出来的。
孩子做了4道题,其中3道正确,1道错误。作为家长,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做错了!怎么回事?!”
孩子会被家长描述成马虎、粗心、做题不认真的问题学生,从而背负心里压力,害怕考试、害怕学习。
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喜欢盯着孩子犯错的地方,总是能够在孩子众多的优点中挑出毛病。听到孩子获得了第二名,对孩子说“下次必须取得第一名”;看到孩子得了98分,首先问“那2分扣在了哪里?”家长认为这是在激励孩子进步,然而这种方式效果并不好,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原本因取得好成绩而快乐的心情消失。
家长越挑错,孩子的问题就越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多,家长要反观自己在养育方法、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家长面对孩子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
出问题的孩子都是可怜的、压抑自己情绪的孩子,他们其实是在通过把自己变成“心理问题者”来唤醒家长。孩子不去上学、沉溺于手机、不愿意学习、题目不会做、课文不会背,这些并不完全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家长也要负起部分责任。
面对一个有着种种问题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着去责备孩子,首先向内观,觉察自己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