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少年的你》刷爆朋友圈,刚刚看完,感触颇深。
影片开始,熟悉的高三,仿佛在昨日,桌子上那一摞摞书本像极了我们的高三。
我们几乎都直接或间接目睹过校园霸凌,我曾经目睹过同年级一同学冲出窗口,纵身一跃,事隔多年,依稀会记起,他成绩很好,本可有个更好未来的他却悄然而逝...
可是只是单纯的升学压力怎么可能让一个生命去选择死亡,背后必然有着种种原因导致这样的结局。
真相的背后总是痛苦的,胡小蝶的死并没有警醒她们(霸凌者),被霸凌者对于她们而言不是同学/朋友,更像是玩物,就像影片中所说的:她们是猎人,在玩弄她们的猎物罢了。
都说胡小蝶是懦弱的,为何被逼到自杀,也不愿打回去,不找老师、父母,不可否认她是善良的,或许她也是勇敢的,敢于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最后对于这个世界无声的反抗。胡小蝶说:“她们都在欺负我,为何你们不做点什么?” 她的话充满了不理解,试问如果被霸凌的是你,你会怎么做?会像她一样,还是举起拳头捍卫自己的尊严,打回去?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真的有用的么?也许你会遭到更厉害的殴打、报复,也许你会失手把同学推向尖锐物,也许就像陈念一样,把魏莱推下楼梯,致其死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样看来,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校园霸凌,大多数人作为旁观者,在学校时就被老师教育,遇到事不要多管闲事,或许这是多年来的愚昧、麻木的积病所致,就像鲁迅先生时期的人们就算体格再强壮,也只能做个毫无意义的看客,鲁迅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毅然决然弃医从文,唤醒民众的觉悟。
校园暴力,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沉默、也不是以暴制暴,而是教会他们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有自保的能力、方法,也能够不做旁观者,多帮助被霸凌者,不推波助澜,不冷眼相看。
校园霸凌,确实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从老师的不重视,学校迫于压力,到家长的钱权发力,警察的取证难,无不在诉说着那一幕幕现实...
这些让陈念不再相信警察,不再相信能帮她走出困境,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成为了她的噩梦,让她饱受言语暴力、排斥,其实这种方式对其内心造成了更大的打击,体育课打排球全然当她不存在,有时候无声更伤人。
当小北出现,她义无反顾的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这证明了一句话: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欺软怕硬都是人性的弱点。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校园霸凌的本质是什么?
胡小蝶自杀前发泄似的咬烂吸管,陈念也发现了胡小蝶的异常,却并没有说什么,胡小蝶死后,她父母才跑到学校大吵大闹,讹了一笔钱,从她们之间的对话侧面可以看出胡小蝶父母很少关心她、缺乏沟通。
那为什么陈念是胡小蝶之后的被霸凌者呢,难道只是因为她为胡小碟盖上了衣服么?我觉得并不止这些,如果陈念不这么内向,人缘好些会被霸凌么,当她母亲骗人消息被发现,所有人都在嘲笑她,没有人帮她,没有朋友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如果有人站出来帮她,她未必会这样饱受欺凌。
如果她父母在身边,有人关心她的学习生活会被霸凌么,原生家庭我们并不能选择,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魏莱这个霸凌者。
那么又是什么让魏莱走上了霸凌者的道路呢?从警察去找她父母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对魏莱的教育,魏莱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摆明了自己家孩子没错,都是别人的错,对方学生心理素质差,学校的责任,以及后来魏莱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来还是钱最重要,还有魏莱父亲的家庭冷暴力,这些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方式,让魏莱成为了一个成绩优异,人品却极差的霸凌者。
还记得《何以为家》中的赞恩么?他状告自己的父母,他说:“因为他们生了我。”这是经历了什么才让他说出这样的话,纵观他的童年,渐渐明白,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他用自己的经历控诉着成人世界,还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就不要说母爱有多伟大。”
魏莱死了,看着很解气,可这种失控的报复,面临着北大梦的破灭、心灵上的折磨,陈念终究是善良的,选择说出真相承担了她的责任,回到开篇,陈念在教书,现实中一个蹲过监狱的人又怎可能去教书育人,如果教书是她的梦,那这毁了她,其实高考也只是相对的公平罢了,阶级、地域、拼爹、拼资源、拼人脉,又何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说...
还记得一句话这么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影片中说即使活在阴沟里,我们也要仰望星空,路上总会有阴影,但抬头总会有阳光。我也希望你们能一路披荆斩棘,归来时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