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羲珞
文章字数/1729 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1、写在前面的话
在我有了想自我提升的念头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阅读。
可是白日里要工作,晚上又会有其他安排,每天被割裂化的时间,根本无法支撑我去大量阅读,这是我最初的困惑。
然后我遇到了这本书——《快速阅读术》,给了我行之有效的方法。
原来,阅读,还可以这样!
作者是印南敦史,既是作家、书评家,又是自由撰稿人、编辑,在广受商界人士欢迎的网络媒体“生活骇客(LifeHacker)日文版”撰写书评。
他的职业,需要每月为近60 本书撰写书评,每年阅读量在 700 本以上。
毫无避讳地说,我就是看到这一点,才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
2、“流水式阅读”理念
“花一周时间仔细阅读一本书,一个月之后,仅能记住1%的内容。
那么,同样花一周的时间,我们快速阅读10本书,一年之后,就能记住全部内容的10%。
后者岂不更加理想?”
这是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不要死磕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积小成多,汇小溪入江河。
讲得更夸张一点,一年读 两三百本书,总比一年读一本书,所获取的信息更多,难道不是吗?
当然,我不是说精读不好,而是,我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我多么仔细琢磨,仔细阅读一本书,在最后我都会忘掉大部分内容。
既然这样,我有这死磕精读的时间,不如广撒网。
3、呼吸式阅读步骤
步骤一:“一行采集”,仅摘取 最具魅力的片段。不记忆,只记录。
步骤二:“一行精华”,在所有摘录中,找出最打动自己的一行。阅读一本书的价值,皆凝于一行。
步骤三:“一行评论”,对“一行精华”的一句感想(30-40字即可),为什么会产生共鸣,产生触动?
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每读完12本书,回顾自己的记录与感想并思考:哪一类书籍笔记容易引起自己 的共鸣?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
用“为写而读”替代“为记而读”,我们对阅读本身就会感到轻松很多了。
记得一则古老的故事,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们,经过一个麦田,让他们从里面摘取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后来弟子或空手而归,或摘取了不够饱满的麦穗。
故事中的弟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而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就是麦穗。
我们总担心阅读过程中,这个知识点没记住,那个知识点没掌握好,花了大把时间去记忆存储,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4、专注阅读过程
拥有大量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很了不起。
“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是个伪命题。
作为读书的成果,这些成效是值得期待,但是上述说法是将焦点放在了阅读之后,并没有将价值赋予阅读本身。似乎将读书看成了修身养性的艰苦修行。
过于关心阅读的结果,而忽略阅读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阅读焦虑感。
比如我,就是忍不住会想,完了,又没有获取到知识,读了记不住,记住了又用不出,越努力学习,越发现知识是海量的,时间又是被压缩的,所以就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我读书的进度很慢?
就是因为我太关注结果,每次阅读都想从中得到什么,生怕漏掉了一条大鱼没吃到,因此,让阅读的过程变得异常煎熬。
为什么我不能享受阅读本身呢?
因为我把读书看得太神圣,一定要有安静的环境,合适的时间,适宜的地点,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存在,这种条件太离谱了。
其实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启阅读的。
比如这本书,我就是利用工作闲暇看完的啊。完全可以做到。
5、一些启示
书中还有很多小方法非常得用,我如今已经把书中的一些小方法运用到我的阅读过程中,还把阅读的习惯融入了我的生活。
比如固定看书的时间,可以在工作开始之前10 分钟、午饭后 10 分钟等等。
我的固定习惯是早上起床后。
这个方法有点微习惯的意思,晨起10分钟阅读,可以慢慢让脑子清醒,轻松起床。
拖拖拉拉读一本书,确实是不如专注地读一段时间有效。
因为长时间的间隔,绝对会忘记读了什么内容,大脑的连贯性没有了,就会很难受,又会让自己去往前翻内容,翻完有印象后,通常也会读不久,又撂下了,陷入无限恶性循环中,从而导致自己丧失了阅读的兴致。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一天读完一本书”。
就算是瞎翻,也要把一本书在一天里翻完去。不要留着。
引用资料:
《快速阅读术》, [日] 印南敦史,王宇新 译,中信出版社 2017 版
-END-
谢谢♪(・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