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并不多,焦虑、懈怠占领了大部分心情,很难专注阅读,所以我觉这一年自己的面目狰狞可憎。即便如此,也要为过去一年做总结,就算是辞旧迎新,为2024年预热。
2023年1月,开启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起初也是一种功利性阅读,为小说文本教学而阅读。近几年,高考以反套路为重点,要摆脱就应该先明白“套路”,要找到出路。从作家创作视角去理解阐释小说,那就是最好的反套路的出路。奔着如此终点,读书心情自然不会轻松,慢读研读,圈点批注,似乎在完成作业,幸运的是,作者亲切自然地将小说创作理论的“五克盐”融入到实例“水”中,恰当好处,让一切在自然中发生,我也无需去费神费力去识记概念术语。小说创作的视角,创作中的人物情感,创作后的作者姿态等等,似乎有套路,又好似无比灵活。如果要说有套路,那就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共鸣了。过去讲的套路都是读者的被迫阅读,没有尊重作者,更没有尊重文本。没有平等对话,如何共鸣?这本书读得比较慢,起初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后来是沉浸其中,但总归有很多收获,以后有机会还要再读的。
在同一个月,我还穿插地阅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首先申明这不是心灵鸡汤,我认为一篇篇文章共同建构了书籍的对现实的批判性和悲悯情怀。阅读中总让我联想《正面引导》中“温柔而坚定”这个词。批判思想帮助我清醒,尽力避免盲从,时时反问自己:该如何去想如何去做。悲悯又让我走出“小我”狭隘世界,看到自己,看到他人,更看到社会和世界。
月底,我和众多同伴在曹勇军老师的引导下,终于读完了梭罗著仲泽译《瓦尔登湖》。共读的经历很难忘,重读,精读,写阅读感受,再阅读他人的阅读感受,最后精选。阅读的确是属于私人化活动,但也愿意倾听同好者的发自肺腑的交流。曹老师的引导也为日后我完善阅读社团活动制度开展提供了帮助。
2月,我心情烦闷,好友㜣儿,极爱阅读的她,思维活跃的她,就拉着我一起阅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也是重读,或许是跨专业的书籍,是心理方面的书籍,第一次是囫囵吞枣地读。而这次是精读,原来并不生涩,反而其中寓言风格,让我极容易找到类似自己的角色,然后还从书中寻求改变的方法。也是共读,也是有幸朋友的督促陪伴,我们共读共写了近一万五字的阅读心得体会。
正如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美学散步》于我,正如此,拿起又放下,我们彼此缘份还未到,直到4月,我再偶尔看到书柜中的他,也许有种默契了,于是我就继续阅读他。果然,有了之前很多美学书籍做铺垫,此行畅通无阻,此行柳暗花明,此行终豁然开朗,“慢慢走,欣赏啊!”
5月忙于高三复习,阅读空档,无言。
6月学生高考,儿子中考,间隙中我结束了《美学散步》的阅读,还了夙愿,也每天默默地为学生和儿子祈福祝愿。
7月,在难得的长假中,我终于又可以走入市图书馆“淘宝”了,妈妈常说我,一进书店或者图书馆,没有两三个小时,就别想着出来。“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出山时,又带着两件宝贝——《冷眼柔肠的巨人》(鲁迅先生的文章选集之一)和《了凡四训》。前者的书名非常恰当,鲁迅先生外冷内热,越是辛辣地揭示,越是赤诚地热爱,境界之大,心胸之大,真大先生,真巨人。后者是初读,这文言短篇小品如同小家碧玉,无花言巧语,总是质朴贴心地讲述和劝诫,作为过来人向世人提一些处事生活的方法。原来以前早已熟知的话语都在此书中找到故乡。
8月,高三大假的黄金时期,万万不可虚度。我的阅读也进入了劳逸结合的时段,一边是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边是余光中的《从徐霞客到梵高》(图书馆中淘得)。《教学勇气》在初步分析了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困惑以后,进一步具体探讨了教师的心灵,以及其内心存在的教学恐惧,实际存在的教学的悖论。为了教学更好的发展,探讨了认知共同体,共同体中的教学,共同体中的学习,最终为了达到心怀希望教学,内心与行动统一不再分离。怀有纯粹诗心的乡愁诗人,用其敏感的心灵去串联起徐霞客和梵高,他们都在满地的六便士的世界中,执着地追寻皎洁的月亮,一个用文辞纪实,一个用色彩渲染,都向世人展示最美的山河。“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
9月和10月因带着不同年级的课程,每天忙于备课讲课判作业,每天计划满满地,总想着:尽快完成,能挤出时间看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事与愿违,应该做的事完成了,想做的事始终停滞。人到中年,最不够用的何止是孔方物,还有时间。
11月,实在对这样忙碌的自己忍无可忍了,决心逼自己一把,立下一个flag:三天之内读完邓广铭先生著作《辛弃疾传》,于朋友圈见证。圆满完成,理应放松,但心中始终耿耿,时代的一粒尘土就是个人的一座大山,宋的变迁是辛弃疾心中的深刺,与之前读过的有关苏轼的传记对比,苏轼豪放在于“旷”,辛弃疾豪放在于“壮”。儿子最近总在我耳边念着“把栏杆拍遍”,是啊!辛诗中总是不断地问自己,问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月,经朋友推荐,我尝试阅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这异域风景生活使我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纵横坐落东西,冥冥之中,遥相呼应,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眷恋,深植于民族心中。
这一年还有很多重读的书籍,比如《乡土中国》,陪着阅读社团的孩子们共读,再次用实践证明了经典值得一读再读的真理,我每次与孩子们分享时,总联系现今生活,我认为这才是社会类专著的正确阅读方法。
我也有未完成的阅读任务——阅读《楚辞》,现在只读到《楚辞·九歌》。虽未完成,但我也很享受浪漫忧郁的风格,对他,我不再陌生排斥,而是慢慢走近,慢慢欣赏。
最后对自己为2024再定一个目标,多阅读,每次阅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千字读书感受。
一切顺遂,平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