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总结过自己缺点,结合自己的经历,每次都是归结到老生常谈的问题——记忆力欠缺的问题。记忆力差表现为存量不足,从而在对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环节偷工减料,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关于记忆力,很多人说是智商的问题。智商越高者,记忆越强;反之亦然。基因决定论总是让人沮丧,后天学习训练比较靠谱。记忆力作为个性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可塑性,也就是可以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提升,而非基因决定论。
那为什么会产生记忆力下降的问题,或者产生如我今日所疑惑的记忆力差的问题呢?
这一切或许可以追究到教育的问题,既包括自我教育与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大范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
那些年,被自己,被家庭,被学校扼杀掉的想象力,联想力造成了如今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任何事情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甚至不愿意思考,一心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在颓靡中消磨时光。
要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就是需要回到孩童时代。
看那些幼童,记忆力超强,模仿学习能力极高,天真无邪,真诚待人,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心,专注投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忧无虑。这样的状态只想让大人去保护,不忍伤害。
像一个孩子那样,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包括记忆力的问题。
要提高记忆力,在这里有必要引入一个概念——可塑性指数。可塑性指数主要有动机和技能两大部分组成:有些人愿意改变,表现为懂了很多道理;亦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能。
可塑性指数=动机*技能,动机和技能各有10分,可塑性指数满分为100分这个可塑性指数有以下特征:达到满分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是为零分的概率几乎为1。介于二者之间的概率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得分低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是动机低,表现为停滞在舒适区;二是技能低,表现为执行力差。
可见,可塑性指数是一个残忍的参考标准。然而幸运的是,这是个指数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提高记忆力,前提要有思想准备,那就是保证可塑性指数。如果不能保证,那建议放弃治疗。提供两条思路:
万物皆有痕迹,仔细思索万物之间的关系。
打开脑洞,那是我们失去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曾经很优秀,不要最终都沦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