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静止的趋于静止,运动的倾向于运动。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开始,先去做十分钟;不知道怎么跟女孩搭讪,立马过去说一声:“你好!.....”后面的你自然会接着说。动起来,运动的倾向于运动。如果你不知道这篇东西好不好看,先看十分钟,相信我,动起来,运动的倾向于运动,我真的很喜欢这句话!
从年少无知到现在年青无知,我粗略总结了几个状态:
1、无聊不知道做什么。
2、想看书死活看不进去或看不下去。
3、想学一项非常喜欢的什么技能学着学着没后来了。
4、有想法但不知道做点什么。
5、很忙最后发现一无所获。
6、大学不想上课。
7、活在众人皆醉的环境里。
...
首先声明一下,这不是啥鸡汤文,想喝鸡汤请绕道,我这是毒药,一口即倒,喝了别问我要解药,我没有!
关于时间
据说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地位,至少要花10000小时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练习,后来有个叫Jash Kaufman的人推翻这个理论,用20小时就能学会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意思就是要能在这20小时里战胜不适感与挫败感,其实就能掌握一个全新的领域。嗯!20小时=懒觉2次=王者农药60局=英雄联盟25局。对!听起来就是这么棒!知乎里一高手说的是用20小时学习一门大学课程,我说的是everything。
关于感受
无聊大多源于心太大而人太小,想买iphone7叫你搬砖还没搬脑子第一反应就是累;看书看不进去我掐指一算就知道十分钟没过就说看不进去;想学唱歌连屁都没学会放就说自个五音不全;有想法但不知道做什么,我请问一下你目前做什么了吗;很忙最后发现一无所获,应该是在忙着泡妞吧;大学一次课都不想上,高中不努力大学徒伤悲;活在众人皆醉的环境里,我叫众人皆。
例子
王者荣耀,大多数人在刚开始玩的时候,连开始在哪里都找不到,看了别人的屠杀表演,马上就玩起来了,进入游戏我估计选了英雄都不知道那个怎么英雄打伤害的又是一批。因为觉得好玩,把同学一路坑过来,约60局,基本上可以青铜三了。
不要怀疑,这其实是个非常专注切用心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高效学习的20个小时。
(1)无聊时可以做什么
有次刷微博,我看到了无聊时可以做的一百件事,我就抄了下来,总结了一下,有一些很值得去做的,第一件就是像我一样,看到什么不错的东西,首先抄下来,这是个好习惯。
下图:
温馨提示:不准说我的字丑!当时心情不好见谅见谅。
(2)想看书
看书的意义:
你一定没发现,看书其实是件很棒的事情,不仅可以发朋友圈还可以发微博、发qq空间....开玩笑的。看书除了装逼更多的是拓展认知、获得思维以及享受这个世界更多的快乐。
先别想着反驳我,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
对于认知我举个例子,比如人有些人为啥越来越蠢而有些人越来越聪明。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智力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不会,它会随着后天学习的技能或者后天的思考等等而上升。老话说:人不动脑脑子会生锈!
这个对认知不一定有用,但你有了这个认知之后,你会不会去提升你的晶体智力让自己进步呢?看书的作用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思维和快乐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怎么看进去:
看一些一定符合现在自己状态,而且自己喜欢并且需要的书。
我人生中第一本看的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为什么会看这本书,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我必须装个逼。当时我记得是高三,考高考英语口语,那会很正式的,比高考早几个月的,所有考试的人都锁在一栋高二的教学楼里,还拉上警戒线,每个班都有候考室,然后一次会有通知进入那个电脑室去考试。每个候考室里放着一些杂支报纸,当时我和一个哥们关系不错,他捞到一本杂志,上面就推荐了这本书,还有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一时兴起他怂恿我买下来,我当时脑子一热真买了,从此人生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我就不往下说了哈哈。
这个故事是要分享一个心得,就我当时那德性是不可能看书的,标准的痞子一枚,要是跟文艺这个词搁一起简直就是毁人三观啊!反正当时买书就是碍于面子,结果后来打开《谁的青春不迷茫》,玩了。。真开始毁人三观。这本书属于青春励志系列,当时确实火,虽然在高中坐牢的我并不知道,可我就是命好撞上了。我当时还是挺有豪情壮志的,二是二了点梦想还是有的,所以一看起这种书就是吸了毒一样,不眠不休看完了。之后,一直买书看,习都不学了,这事是真的。
后来就开始看各种各样的书,不是为了装逼,是真想看!所以,看书的起点我觉得是还不会看书,所以看不进去。既然你想看,必定有你的理由,这个理由我想就是拓展认知、获得思维以及享受快乐。书是个不错世界,进去了我保证你不想出来!
不适感over。
怎么看下去:
坚持古往今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坚持改成享受。然后保证做三件事:继续看书、不要间断看、跟人分享。继续看书的意思是无论你多忙,无论你在哪,不要忘记你是个要看书的人。不要间断看意思是千万别一本书看了一个月,剧情都忘了你叫人家主角在你脑子里怎么往下演啊!跟人分享就是别藏着掖着,发朋友圈啊qq空间微博啊,跟好朋友说书评,该装的逼必须装!最后请放心,这个方法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我不向你要版权!
还有个厌恶感的问题,我以前也有过很多次,有些朋友也提到过,貌似挺重要的。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叫天赋?所以天赋要用好。
上面提到的知乎一高手同样有个方法,我转化一下:
当你看书,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青春理智言情什么的也好,当你看完一定量(一个篇章、一个很剧情或很重要的理论)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我这边要强调一下,是看完一定量之后,中断这个动作是一个后期动作,而不是你一高兴就中断,你要是这么蠢,只能嫁给我了!
那高手对理论的解释:人们对一些事,总是能清晰的记得事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此基础上,我重点提醒的是,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食物的主要部分其实就是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物本身。
有些人每天拼命的看书,天天都是累,想法是好,但是人是傻的啊!长期以来都是累,是个人都看不下去吧?相反,要是看书适可而止,每次结束都是恋恋不舍,潜意识积累的就是快乐,坚持当然就变成了享受!
再引用一下,反正版权是自己的:
坚持古往今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坚持改成享受。然后保证做三件事:继续看书、不要间断看、跟人分享。继续看书的意思是无论你多忙,无论你在哪,不要忘记你是个要看书的人。不要间断看意思是千万别一本书看了一个月,剧情都忘了你叫人家主角在你脑子里怎么往下演啊!
方法随便用,不收费!!
推荐书
对我还没具备结构性思维的我,实在做不到推荐有结构的书单,但我对于点状思维极其丰富的我,可以做一点贡献!(推荐的书没有先后重要之分)
1、《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
2、《最好的我们》——八月长安
3、《活着》——余华
4、《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
5、《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6、《清醒思考的艺术》——罗尔夫
7、《明智行动的艺术》——罗尔夫
8、《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9、《生死疲劳》——莫言
10、《离爱》——刘同
11、《追风筝的人》——胡赛尼
12、《围城》——钱钟书
13、《黄金时代》——王小波
14、《史蒂夫·布斯传》——沃尔德 艾萨克森
15、《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
16、《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
17、《摆渡人》——克莱儿
18、《白说》——白岩松
19、《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20、《中华字典》——开个玩笑的啦!
以上均为推荐书,除了中华字典!其实中华字典挺好的,反正我高三看了几个月。这些书是不是最好的我不知道,但我敢保证这些书看完之后你会改变自己,至少从一个文盲变成一个还不错的文盲。除此之外,这些书是非常好看的,绝对容易把自己的灵魂的肉体都投入进去,毕竟都是我蛮喜欢的!而且这些书包含各种类型,看完了基本上会知道之后自己想看什么书,要看什么书以及怎么去找书看。
(3)想学一项非常喜欢的什么技能学着学着没后来了
在我纵横江湖21年来,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天下之大,怎么可能想要的没有!
吹个牛吧,虽然我现在是个三无(没钱、没脸、没背景)的人,刷子还是有几把的。像辩论、演讲、主持、唱歌、跳舞、写作...我都算是会.....那么一点,嘿嘿!请注意是会!我说的会只是当需要用到这么些技能的时候可以勉强拿到台上装个逼。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的这个勉强在职场上混还是能混到大鱼大肉的,之所以是会一点,只是因为没有去深挖,在知道了这项技能如何去学并学会了之后我就止步了。
前面说了,学会一项技能20小时足矣。我回忆了一下,当时学主持的一个声音练习,加起来是不到20小时的,当然普通话是花了超过20小时,可能我比较笨把!但是一般情况,像我身边一些牛人,辩论、播音、唱歌等等,我所知道的是除去前期对这个爱好的了解,真正去学习这项技能的时间也就在20小时之内。所以,关键在于怎么找到这个爱好的突破点和入门之后怎么办。
突破点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非常喜欢的技能,自己肯定有持续接触并关注。例如唱歌,相信大多数人喜欢唱歌就会喜欢听歌,长期听歌对音乐的感觉是很熟悉的,如果再加上一些技巧基本上学会唱是不难的事。学唱歌大多数人会在听完自己唱之后就放弃了,很多人觉得自己五音不全,天生唱不了歌,实际上只是没找到发声的部门以及支撑的部位。百度“唱歌用什么发声”,首先就能找到比较可行的办法。这个方法我看过,由于自己不专业还问了一下专业人士,按照这个方法练习,一天一小时,20天你就基本能感受到五音都全的感觉了。
这个年代真的要找个突破口也许就是动动手指的事,可是呢并没有行动呀。据我了解,如果你一直在某个方向挖,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出现。比如你常常跑步,久了你会认识跑步的人,甚至会去跑马拉松。你要是一直在找唱歌的方法,可能在论坛或者一些干货网站上就会认识到教你的人。实在找不到兴趣班报一个,苹果7都买得起不差这么点钱把?
入门后
入门的意思是你找到了方法并获得了这项技能的一些基础,如果想要拿这项技能装逼,还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期。还是唱歌吧,找到了发声点和支撑点,偶尔哼两句还是挺有范的,要唱完整的一首歌还差得远。我个人觉得一定会遇到一个难点,唱歌的话我以前就是唱不了高音和用不了假音,结果一首歌该装逼的点全都装不起来!后来有幸认识了一些传媒大学的朋友,于是呢受高人指点终于领悟了装逼的诀窍。我要说的是,如果一直想要学会这个技能,在有基础的情况下闲着就去挖挖,用不了多久总会遇到“贵人相助”,因为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名言
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
(4)有想法但不知道做什么
想法还是要有的,但想法如果一直是个想法,然后想法越来越多的人,会得妄想症的。不是吓你,是吓吓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是心大到无边无际,那......
我说过我是个孔雀特质特别强的人,一直空有想法,后来屡屡受挫,之后思考了一下人生,发现与其有一万个好的想法,还不如有一个将就着点的想法和一个匹配的做法。我上大学前有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来源于臭豆腐闻起来的臭的,吃起来却是香的。榴莲闻起来也是臭的,吃起来是香的。屎也是臭的,然后有个大胆的想法!),是想着要看完图书馆的书、学会各项技能、结交各种朋友、做个学霸等.....结果成了一傻逼。
现在知道了,用踏实的行动去挑战丰满的理想,现实就会显得没那么残酷。
做规划
想法:做学霸
初步计划:
1、上课要做第一排
2、上课预习,准备资料,回答任何问题
3、作业要查各种资料,请教人修改
4、日常背书(早上早读,晚上晚读)
5、考试前无线刷题
.....
虽然说我做不到,计划还是可以想到的。把想法量化成12345...,自然就变了做法。尤其当你用笔写在笔记本上,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瞬间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5)很忙最终发现一无所获
有个问题一定要先回答自己,这个忙是身不由自还是咎由自取?
相信我,一定要学会取舍或是拒绝。忙不是一个褒义词,这东西很中性,稍微用得不好就坏了。如果你发现自己忙了很久都是一无所获,那多半就是优柔寡断,没有取舍或不懂拒绝。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没想到百度有图,方便!
学渣还是懂点管理学的,我也是上过IBM的人!
此方法是真的好,我曾经一直不以为然,后来发现这东西能治好我优柔寡断的毛病。具体方法我还是从百度上搬过来吧,这样显得我有学问!
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急又重要的,接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再到紧急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象限”法的关键在于第二和第三类的顺序问题,必须非常小心区分。另外,也要注意划分好第一和第三类事,都是紧急的,分别就在于前者能带来价值,实现某种重要目标,而后者不能。
以下是四个象限的具体说明:
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
举例:诸如应付难缠的客户、准时完成工作、住院开刀等等。
这是考验我们的经验、判断力的时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园地。如果荒废了,我们很会可能变成行尸走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为一拖再拖或事前准备不足,而变成迫在眉睫。
该象限的本质是缺乏有效的工作计划导致本处于“重要但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事情转变过来的,这也是传统思维状态下的管理者的通常状况,就是“忙”。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案例:主要是与生活品质有关,包括长期的规划、问题的发掘与预防、参加培训、向上级提出问题处理的建议等等事项。
荒废这个领域将使第一象限日益扩大,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压力,在危机中疲于应付。反之,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个领域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做好事先的规划、准备与预防措施,很多急事将无从产生。这个领域的事情不会对我们造成催促力量,所以必须主动去做,这是发挥个人领导力的领域。
这更是传统低效管理者与高效卓越管理者的重要区别标志,建议管理者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该象限的工作,以使第一象限的“急”事无限变少,不再瞎“忙”。
3、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举例:电话、会议、突来访客都属于这一类。
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为迫切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里面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4、第四象限属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举例:阅读令人上瘾的无聊小说、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办公室聊天等。世界经理人管家
简而言之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点时间在这个象限。但我们往往在一、三象限来回奔走,忙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到第四象限去疗养一番再出发。这部分范围倒不见得都是休闲活动,因为真正有创造意义的休闲活动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像阅读令人上瘾的无聊小说、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办公室聊天等。这样的休息不但不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反而是对身心的毁损,刚开始时也许有滋有味,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是很空虚的。
(6)大学不想上课
先心疼自己三秒!然后解释一下,我不是怂恿大家不听课,这种误人子弟的话我是不会说的。
如果大学的课你真的听不下去,前提是真的听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我分享一下个人建议,在浪费学费的基础上不那么愧疚。
建议:
1、看自己的书,就当不在上课一样,然后大概三天左右就看完一本书了。
2、对于有些不错的课堂为题,以自己的观点回答回答,给老师印象好,还锻炼思维能力胆量,很赚。
3、少玩游戏,一玩停不下来,可以去刷知乎、微博、新闻,然后写评论。
4、练字
(7)活在众人皆醉的环境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以类聚?我是不信的。我就是我,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举个例子,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我都喜欢你!看出我的个行了吧。我这个人可能玩得很开,但是我是讲究原则的。我看到被环境影响比较多的几种情况:吸烟、玩游戏、睡懒觉、做学渣。
我也会玩游戏的,学渣也做了,懒觉偶尔睡睡,烟曾经抽过,但我不会形成一种习惯。玩游戏是因为我太累了想放松,学渣是本性没办法,睡懒觉只是有时候控制不住寄几,抽烟多半是脑子当时进水,我不会因为流行游戏就去玩,大家都抽烟我就抽,迟到一起迟卡,看到别人睡着自己也偷懒。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们请电影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当志愿者们在心中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心理学家并没有在疤痕上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然而,每一位志愿者却依然相信,在自己的脸上有一大块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全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
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志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如我们所知,他们的脸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丝毫的疤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将“疤痕”牢牢地装在了心里。正是由于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纵然没有心理学家为我们设置的“疤痕”,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可怕的是,这些心中的“疤痕”都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生厌、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种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总结
1、有些人觉得一个人去图书馆学习很傻,我也这么觉得过,曾经我是多么自信啊,我真的有这个关注度?而且这是傻吗?我倒是觉得这么想的人挺傻的。试试看那些你觉得有点傻的事,你会发现新大陆。
2、走出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会把自己圈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成长,长来长去都是这个样,说不定长得还不像样。
3、确定自己的原则。没有原则,会缺少个人魅力,也形成不了一种独立意识的生活习惯。
++++++++++++++++++++++++++++++++++++++++++++++++++++++++++++++++++++++++++++++++++++++++++++++++++++++++++++++++++++++++++++++++++++++++++++++++++++++++++++++++++++++++++++++++++++++++++++++++++++++++++++++++++++++++++++++++++++++++++++++++++++++++++++++++++++++++++++++++
好了好了,终于用尽了毕生功力总结完了自己的心得!虽然耗时很长,但很开心,就是有点遗憾!!
最后是我的愿望:
我喜欢的人和喜欢我的人快点出现,然后你就站着等我,我会追你的,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