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传说是曾国藩讲述的《挺经》。
【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 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窗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腾上与一挑京货担子的人对峙,彼此皆不肯让,就钉住不得过。老翁赶上前,婉语曰: "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 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漫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 你避让的。"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蔬菜果品,就是漫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 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抵说 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将货担交与 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 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 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引自《挺经》挺为第一】
2
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额,有多种版本,没有一定说法。
其中流传较广的有李鸿章的僚属吴永的理解,他说:"予当时听之,意用何在,亦不甚明白;仔细推敲,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从吴永的观点看,他认为曾国藩的着意点在老翁,所以谓必须"躬自入局"。
谁是躬自入局?
僵局双方僵持不下,老翁为了解决问题,【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将货担交与 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
其结果是,【其 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
吴永认为老翁不是局外呐喊,而是当即附身脱履,是躬自入局者。
3
博弈论中有个懦夫博弈,可以看看这个博弈谁赢了?老翁的儿子。
他因为个子矮,下水就会让水果肴蔬浸湿,无奈只好放弃选择权,或者是因为有点傻,就在那里挺着熬。结果,熬赢了。
如果他往后退,对方先通过,他然后通过,他会被视为懦夫;同理,对方如果先退后,他可以顺利通过,但对方冒着被视为懦夫的名声。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先后退或者下水避让。
僵局的打破,是老翁这个利益攸关者的躬身入局,作出下水避让的姿态,才让对方从道德上感动而采取真实退让的行动,担着贵重物品到水田里避让。
从博弈的角度,老翁的儿子是胜利者,老翁是问题解决的触发者,挑京货担子者因为避让的是老者,道德上也没输,面子上也过得去。
如果没有老翁的挺膺躬自入局,这个懦夫博弈除非出现懦夫,或者出现强硬放弃控制权、不计后果的疯子,这个局总是一赢一输,或者双方都疯了双输。
破懦夫博弈之局者,来自外部的挺膺入局者。
4
曾国藩就是那个挺膺入局者。
曾国藩本身是一介书生,不说手无缚鸡之力,起码不是古代的军人武将,三代也没有从军历史。在太平军和清朝军队作战僵持不下的时候,他正居家丁忧,奉旨办团练保卫家乡。
他办团练真的是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一点没有实操经验。就是根据古代兵书上记载的练兵之法来招募兵勇进行训练,粮饷自筹,兵营地点自己想办法,兵器也是自筹。
曾国藩躬身入局,就是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之气,先办团练保家乡,站在局外空自呐喊无益于事,必须自己首先挺膺入局。因为他和胡林翼、左宗棠等一众人杰认识到清军绿营兵已经不是太平军喜欢江南的对手,如果不办团练,早晚自己家乡也免不了战火涂炭。
还有一个值得曾国藩等人挺膺入局的担当,是因为担心外邦教派对中华文化的摧残,如果知识分子不起身挺膺入局,孔圣文化就面临被动摇破坏的局面。
所以曾国藩练湘军,与其他练兵者招穷人当兵不同,他们把一些有文化的落第秀才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都动员起来,来捍卫道统。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凝聚力能不强吗?
他的挺膺入局,硬是书生练兵,靠着一股子挺劲,练出了影响清朝中兴和晚清民国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