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关系,一个听上去挺新潮的模式。
什么是开放关系?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
开放式关系,一般可能被视为开放式婚姻的近义词。这种关系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双方坦诚相待,任一方都有在对方知情并许可的前提下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
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多伴侣,与这些伴侣之间可能只是炮友关系,也可能是彼此产生了感情。
“开放式关系”开始是在1970年的美国被提出的,目前实践的人主要也是西方国家的比较多。经美国近年统计,有5%左右的人群正在或者曾经尝试过开放式关系;有40%的男性和25%的女性认为,如果没有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压力,他们会愿意去尝试一下开放式关系。
今天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传说中的“开放关系”。内容主要包括:
- 开放关系的三个例子
- 探讨:开放式关系是放纵?专一才是高尚?
- 要不要实行开放式关系?
一、开放关系的三个例子
1. 《邻人之妻》
《邻人之妻》是“新新闻之父”盖伊·特立斯的一部纪实文学。1973年,他亲自走入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性调查之旅。里面,通过对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等的描写,从性的角度真实记录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的变迁。
里面就讲到一对在实行开放关系的夫妻:芭芭拉和约翰。
很多结了婚的人,芭芭拉说,都有“所有权问题”:他们想完全占有配偶,想坚守一夫一妻制,一旦有一方承认自己有不忠行为,就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恶化的标志。但这其实是胡扯,她说——丈夫和妻子都应该有权享受与其他人的性爱,而不会危及原本的关系,不用撒谎,也不必对婚外性经验感到罪恶。
人们不该指望一个性伴侣就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芭芭拉又说,她和约翰·威廉森的关系就因为两人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而得到了加强,他们对彼此的爱情很有信心,完全可以向另一半承认自己有时与其他人发生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到开放关系的好处之一:有利于新鲜感的维持,尊重了双方的自由,避免了撒谎带来的精力和时间浪费。
2. 波伏娃和萨特
关于开放关系的第二个典型例子,便是波伏娃和萨特了。
最初的时候,他们一起签订了一份两年的恋爱协议:先做两年的情侣,但要保持各自独立、不欺骗对方。两年结束后再决定是否续约。
后来,他们平安度过了这两年时光,并成了一段长期但不排他的情感关系中的搭档。并且还就两个条件达成一致:一是必须告知彼此他们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二是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必须始终在第一位。
当然,对于第一点,他们或许没有完全恪守,但第二点却是坚持下来了,并一直相伴到老。
这看起来不错,但其实里面肯定少不了痛苦、妒忌和吃醋。约定不离开对方,前提应该是二者之间有着深层连接吧?否则,当第三者在身体和情感上都取代了自己了,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吗?波伏娃和萨特是很好的交流伙伴和灵魂伴侣,这也是他们关系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3.《纸牌屋》中的下木总统夫妇
第三个例子,是美剧《纸牌屋》里的Underwood总统夫妇。他们彼此都有各自的情人,甚至他还允许克莱尔的情人亚当住进家中。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彼此的情人,都只能带给他们短暂的欢愉,不能理解他们心中的痛苦。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是无比深刻的。
潘绥铭教授在《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一书中,就曾讨论过一夫一妻这种专偶制的问题。他说:
一夫一妻的实现和保持,只是爱情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爱情的前提。
如果双方真的爱得死去活来,那么想不专一都很难。反之,越是把专一变成一种制度,越是首先就用这种制度来约束对方,往往就越是容易损害爱情。通俗地说就是:忠贞无大用,不爱必移情;只有爱得深,专一才成真。
笔者并不是要否定一夫一妻这种性关系本身,而是反对把它变成天下一统的、绝不通融的社会制度。
专一,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前提,更不应该起到统治一切的霸权作用。
里面也说到,性道德的发展大概是:
- 20世纪前:以生殖为目的的性
- 20世纪中期:以婚姻为基础的性
- 20世纪80年代:以爱情为基础的性
- 21世纪:发展趋势是“以快乐为基础的性”。
到现代,传统道德正在慢慢消解,性开始变得平常化、多元化和主体化。所以要是在彼此都同意并且没有伤害到任何一个人的基础上,以快乐为目的进行性爱,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二、思考与探讨
1. 开放式关系=放纵,一对一=高尚?
关于开放关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没有约束的性爱,跟动物有什么区别?这个社会岂不是乱了?
开放关系的确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生理上,染病风险会增加;子女的养育也可能会成问题。
并且,开放关系很多时候只是想寻找新鲜感和刺激。但这种快乐终究只是暂时的。当欲望被满足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虚感。如此循环往复,意义何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本能欲望的超越。
没错,开放式关系或许的确与动物性欲望有关,但是再细想一层:一对一的关系,难道就超越了动物性吗?
实际上,要想实行开放关系,也是需要克服某种本性的,如占有欲。而克服占有欲的过程一般会比克服性欲更难。因为性欲只是外在身体上的,而占有欲则是内在情感上的。
2. 关于占有欲
占有欲,本质上是来自于内在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并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来源。所以,往往很害怕自己被他人取代,当他人另有所爱时,便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
占有欲并不只是存在于爱情中,但是在爱情中会更明显,因为双方在身体、情感、感官和生活空间上都有了交融,于是这种关系带给人的感受会更深刻。绝大多数人都把爱情当作满足自己情感需求和自我肯定的来源。
所以,渴求新鲜感的倾向和占有欲的倾向,就构成了是否实行开放式关系的矛盾来源。
- 当渴求新鲜感的倾向>对对方的占有欲时,允许对方出轨,便出现开放关系。
- 当渴求新鲜感倾向<对对方占有欲时,这时会让人有所克制,选择专一。
- 当渴求新鲜感倾向和对对方的占有欲都很强时,就会变得很强势,禁止另一方出轨,并可能出现单方的开放关系。传统社会的三妻四妾便是这种情况,是一种只属于男性的开放关系。
嗯。
总结一下,主流的一对一关系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对自身动物性的克制,但也并不代表一对一才是正常,开放就是放纵和非正常,因为实行开放关系也是需要克服自身占有欲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开放关系对个体来说,或许能让人更好地看清自己,戒掉情感依赖,学会真正的爱;对于双方关系来说,在经历了一开始的痛苦期后,可能就因为少了谎言、隐瞒和猜疑而变得十分舒适和坦诚,亲密度也因此加深,就像《邻人之妻》里的例子。
三、究竟要不要尝试开放式关系?
那开放关系究竟值不值得尝试呢?
《与神对话》里面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作为总体概括:
我不拥护或反对“开放式婚姻”。你们是拥护还是反对,取决于你们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想要从婚姻中得到什么。你们就此做出的决定,创造了你们在“婚姻”这种经验中的身份。因为我早就告诉过你:每个行动都是自我定义的行动。
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最重要的是确保你回答的是正确的问题。例如,关于所谓“开放式婚姻”,你要问的不是“我们应该拥有允许夫妻双方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的开放式婚姻吗”,而是“就这种叫做婚姻的经验而言,我的身份是什么,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选哪一种,归根到底要看自己的选择:自己想要从关系中得到什么?经验什么?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永远要对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有清醒的觉知。
但与此同时,还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
前面提到,性的多元化、平常化是未来的趋势。存在即合理,不应该去攻击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实际上,真正真实的只有存在本身,其余的都只是人们附加在上面的观点、评判和解释,而这些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像李银河在讨论同性恋的合理性时说到的:
假如你接受了遗传论,就可以说同性恋是一种遗传现象;假如你接受了心理分析理论,又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理变态。这些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同性恋是一种存在,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所以,要是用一句话来概括应有的态度,那便是:即便我不认同你的看法和做法,但我会尊重和维护你持有这种看法和做法的权利。
2. 事先做约定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关系,都需要事先约定,不伤害不欺骗。自由的前提是责任。
做约定的原则,可以参考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不应该有双重标准。
假如事先约定是彼此专一的,那么瞒着对方去实行开放关系,就是对感情的不尊重;而事先约定可以接受彼此的开放关系的,那么当真的有多个交往对象时,就不能被评判为“渣”。
而约定要开放关系的,也要设立一些底线,什么是可接受,什么是不可接受的。
最后
在我个人看来,无论哪一种关系,要想获得思想上的进化,最好还是有深层联系的建立,并清楚知道自己当下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