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当然是看他的智商测试得分,分数越高,说明这个人智力水平越高,越聪明。但我们也知道,传统智商测试往往忽视了智力的多元性,其测试题还受到文化偏见的影响,测试内容往往侧重于评估逻辑推理、数学能力和语言理解等方面,而忽视了创造力、情感智力、社交技能等其他重要的智力维度。这就导致智商测试无法全面评估个体的智力潜能。
就拿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Scott Kaufman)来说,他从小就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智商测试的得分也远低于同龄孩子,甚至被安排接受特殊教育,同学嘲笑他,“你会一辈子都念三年级!”。用现在的话来说,考夫曼在起跑线上落后了别人一大截。但就是他这样一个孩子,却能在几个月时间学会拉大提琴并参加乐团演出;13岁就能跟另一个同样被特殊教育的孩子合作设计出自己的BBS(bulletin-board systems,电子公告牌系统),广受高智商孩子们的欢迎。
所以,在考夫曼内心深处,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止于智商测试的水平,最终促使他踏上了正式、科学的人类智力探索之旅。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他愈发认为人类智力有太多的可变性,不存在简单的答案。以往关于智力的定义就有不下十种,众说纷纭,这也说明在不同的定义下衡量人的智力,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故此,考夫曼认为,智力反映的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是要强调个体经历的价值。我们所谓的智力应该是个人智力,“是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智力这个东西,它不能比较,我们不能说张三的智力比李四的智力高,因为张三的智力不是以李四的行为做参照进行衡量或判断的。张三的智力体现在他为克服难题而寻找多种方案的行为上,仅此而已。张三可能在某个类型的难题上表现更好,在其他类型的难题上表现一般;他也可能在两个小时内表现很差,可在一生的时间跨度里表现优异。这才是智力的真相,智力是个体向的、多元的、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用一次测试就能得出确定分值参与排名的能力。
参考阅读:
1.《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美】斯科特·考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