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腊月初九,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想必此时有很多乡村,正殷切期盼着在外打工的游子归家。
想起我小时候,爸妈长年在外地打工,每年腊月期盼爸妈归家,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尤其对于我奶奶。爸妈若说腊月十二回来,那么从接到这个讯息的第二天起,她就会步履蹒跚地踱步到村口,开始日复一日漫长的等待,直到爸妈大包小包的身影出现。
她头戴一顶小帽,帽外又裹上厚厚的枕巾,上穿一件深红色的棉袄,一条深灰色的毛绒裤略有些长,裤腿几乎包裹住整个毛绒鞋面,却丝毫不耽误她迈向村口的脚步。
从我家到村口大约500米,小路起伏波折不好行走,尤其那会儿奶奶已七十多岁的高龄。冬天天冷穿得很臃肿,每走个五六十米,她就需要停下来歇一歇再继续。走到一半又热了,她把外面的棉袄从肩膀上褪下,停留在大臂上,双臂垂在身体两侧,或者直接双手插腰。这样既有片刻凉意又保暖,同时还缓解了行走的负担。
后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走得实在太累的时候,她很希望在路上可以随时坐下休息,于是后面她就带着一条小板凳出门。再后来,嫌拎着的小板凳太沉,姑妈便用编织袋缠了个小马扎给她。小马扎不仅轻便而且收放自如,她简直如获至宝,从此出门都不忘带着它。
有了小马扎的帮助,奶奶可以更加频繁地前往村口,眺望的眼神也可以矗立得更长久一些。临近爸妈到家的最后一两天,她甚至无心于家中任何琐事,吃饭喝水都马马虎虎对付过去,却终日徘徊在村口。或长时间地站立凝望,或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她心中焦急而热切。小路的那一头,始终牵绊着她的灼灼目光。
如今,奶奶离开人世已有六个年头,我爸妈已然回到家中。他们此时也站到了村口,小路另一头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我和弟弟妹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