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须从读书的目的开始。
去年此时,中考前夕,我到一所中学为考生做考前减压。问及台下学生一个问题,所听到和看到的反应,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我问:“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有位同学说:“为了孝敬父母。”台下无声无反应;有同学说:“为了我的孩子能当上富二代。”台下有笑声应和;有同学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同学说:“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台下传出一波从鼻子里发出的声音,声音杂而大,在台上的我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台下学生们随着声音表现出来的撇嘴、扭身、摇头动作,反应非常不友好。
如果我对此情此景意料之中,不对。
我不会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读书竟是为了她的孩子当富二代,不知道这孩子的妈妈送她去学校时是怎么和她说读书这件事的,她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以至如此羡富;至于“读书为了孝顺父母”的话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是当医生,挣好多好多的钱,给我爸爸妈妈买豪车豪宅。爸爸在大house里看报纸,妈妈在玩手机,我在写作业。”且不说这学生长大了还在写业,只说伟大的救死扶伤的医生在他眼里原来是个挣大钱的职业,医者财心。
如果说我对此情此景意料之外,不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则故事,大都耳熟能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经典语录,知之者不少,然而,大都停留在学校发的学生课本里,在需要写的作业题中,不知其心,不解其意,那么,以这样的“标准答案”回答“为什么读书”太官方,被学生叽笑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是学生们回答的不对,是因为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无论如何,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被识字,到中考前已经读了十余年书的学生,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绝对是教育者的问题。
我说,最主要是妈妈的问题,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妈妈是教育的根基。
正三观当然是从读书明理开始。孩子最终是国家的,是社会的,但首先一定是家庭的,是父母的,是妈妈的。国家、社会,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是教育部的事。家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是所有家庭的事,是家庭成员中妈妈的事。做妈妈的,没有兼职。在重知识轻教育的大环境下,尤其需要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正确的读书目标。不要因为妈妈见识短,孩子就视读书为痛苦,不要因为妈妈三观不正,孩子就“怀揣着一肚子学问直奔邪路而去”,这绝不是能豁出命来爱孩子的妈妈想要的结果。
如果说学校是国家、社会兴办的供孩子们专门读书的地方,那么,妈妈在送孩子去学校之前就一定要告诉孩子“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也就是说,读书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为人者一定要读书,读书方是为人。从孩子认字的第一天起,就告诉孩子,志存高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这些不是语录,而是根植于我们每个读书人心中的警世恒言。这些目标扎根了,读书的人才能抵抗住诱惑,才能有“贫践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妈妈,这些你告诉你的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