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是对才赋优异儿童的一种称呼,也是一个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的字眼儿,谁家要是有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不知得引来多少人艳羡的目光。
而昨天广州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神童17岁考入中科院遭劝退》,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我们不禁要问,这位“神童”身上,到底缺少了什么?
先来看看他耀人的履历: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高中,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非常光鲜耀眼的一段历程。
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长大后并没有延续神奇。2003年7月,他被学校劝退。
神童一定不是随随便便炼成的,在他的身后,是母亲对他忘我而严苛的管理。
8岁上中学开始,母亲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甚至在他读高中的时候,还给他喂饭。在母亲看来,“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母亲都不让他插手,连牙膏都帮他挤好。这种陪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进入中科院后,脱离了母亲的“照顾”,神童便“失控”了。因为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事,他都无法独立完成。
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冷了不知道加衣服,房间不打扫,脏衣服到处乱扔,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忘了参加考试。
没有母亲的“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生活完全乱套了。他成了一个生活几乎无法自理的人。
谁之过?
漫漫人生路,需要练就的不仅仅是读书的能力,还有更多更重要的能力的培养,自理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等等,所以这些因素聚合到一起,才会成就丰满人生。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充满好奇,富含潜能的个体。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他就开始了探索和求知的历程。
永远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他们是待开垦的处女地,撒下种子,给他养料,再加上适宜的温度,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着实考验着成年人的定力和发现的能力。
早晨看表妹在朋友圈晒女儿做的早饭,不禁为这娘俩点赞。小姑娘才六岁,刚刚一年级,竟然能给全家下馄钝,出锅的时候还知道撒上葱花,有模有样的。
妈妈放手让孩子去做,无形中是对她莫大的肯定,这给了孩子极大的力量。她会开启自己的潜能,想方设法去完成,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收获不一样的体验,这份体验对她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小姑娘在我家住了一晚上,我就发现她动手能力极强,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去尝试。
吃早饭的时候,我要帮她把鸡蛋皮剥掉,她说,阿姨,不用不用,我自己会剥,在家里我都是自己剥鸡蛋皮的。说着拿过鸡蛋,因为有点热,一下子掉在餐桌上了,说,哎呀,有点热,等下凉凉我再剥。
小孩子是非常聪明的,通过这个小细节,她知道保护自己,她愿意动手去做,她会得到很多经验。
大人们往往觉得,鸡蛋热会烫到孩子,孩子动作慢浪费时间,便不给她机会去做,一味地包办,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兴趣去尝试新鲜事,不光是对这件事,对其他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能力也随之退化了。
所以不要怪孩子这也不做,那也不做,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有没有耐心看着孩子慢慢做完呢?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小孩子刚开始做事,难免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动作慢,弄脏、碰坏东西等,这是应该容许的。
他正是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三四岁时,可以让他学着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帕;五六岁时,学着做些家务活,如扫地、浇花、洗碗等;七八岁或再大一些,可让他洗衣、做饭、拖地等等。只有家长放手让他去做,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而过度保护,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限制他的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深远的,前面说到的神童的遭遇,非常让人惋惜。
家长们含辛茹苦培养孩子,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而究竟怎么做,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