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稍年轻的人给我说我努力读书、健身、自律就会有成长。我只是笑一笑。就如同以前的我被更有智慧的人笑笑而已。
王小波说过:“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以前我不懂这句话。认为怎么会是如此,不应该永远热情、永远充满活力吗?现在才知道未曾经历,无法获得,只有受了锤才能成熟,才能从容。这也是遍读百万书籍依旧无法领会到的。智慧需要去经历和碰撞的,甚至长夜痛哭的,因为心智才能成长。
一、经历
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深以为然。以前以为读书读得多,会了解基本的社会运行逻辑。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亦是如此,没有经历过作者的辛酸,只能在表层上有所共鸣。但是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读到《基督山伯爵》:“唐戴斯已经学会了等待。他等待自由等了十四年,现在自由了,为财富再等一年半载又算得了什么呢?”学到了要等待,但是有多少人能够为了一个理想等待十多年。但当人不得不被动进行等待时,在长时间等待后,他却能够接受等待了,不慌不忙荣辱不惊。就如书中作者最后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但这种大智慧不身体力行,永远停留在表面上。我要长期主义,我要每天自律。当然是好事,但真正这种大智慧包括了隐忍、坚持还有放弃,放弃各方面的完美,一辈子只做成一件事的意志。
一定要有所得,有所失,才谈得上勇气。我并非说读书不好,恰恰是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只是读书、做事、阅人缺一不可,三种不断交替才能形成正循环。仅仅每天读书、健身、培养爱好,能够让你活得美丽,但并不一定对社会有价值,也不一定自我认知真正的升级。
但我们依然需要像莎士比亚在《暴风雨》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二、碰撞
有些伟人是真的让人佩服。比如林肯,他是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同年,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未获入学资格。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同年年底,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1849年,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1856年,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林肯的名言中我最喜欢两句:只有自我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我从不担心行动的危险,我更担心不行动的危险。只有不断与世界上的人和事碰撞,才能获得更多。海明威也说了同样的话语:“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我之前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一辈子只能干这种工作,我害怕丢掉我的工作,因为我没有底气。但实际上真正的归宿就是自己的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这两年我碰撞的程度远远高于以前,不管是好是坏,更加成熟稳重。就像锐哥给我说的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你说话变慢了,从容了很多。以前再怎么强制控制语速,还是说话很快。倒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不急着开口,说话缓慢了许多。这正是这些阅历带给我的。
人生不可能像看书跳过开头就看到结尾一样。人生一天一天度过,书也要一页一页读。我们要深信上天会帮我们书写人生,一行又一行,记录我们的一刻又一刻。最终我们会在上天的引导之下将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就如高盛集团CEO劳尔德 所说:“传记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书中的人物在自己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前五十页当中,是不会知道他或者是她会在第三百页的时候取得的成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碰撞。
结语
最后,用冯唐的一句话共勉:“生活没这么复杂,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