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度仔妈咪.
01
妞现在一岁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有习惯用手打人的习惯,虽然孩子不是故意的,但伤到别人总是不好。妈咪为此一直都很苦恼,直到有一次,妞的这种行为才有所缓解。
有一天,在电梯里,妈咪带着妞准备出门去玩。这时,进来一位妈妈推着一辆婴儿车,车上有个十个月大的小男孩。
妞一见有小朋友进来了,很是兴奋,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突然,“啪”的一声,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她的右手一巴掌打到小男孩的脸上。
随即,小男孩“哇哇”大哭起来。即使不疼,吓也被妞吓坏了。
妈咪特别的尴尬,只能不停地安慰小男孩,并向男孩的妈妈道歉。男孩的妈妈特别宽容,她没有对妞很凶,只是对妞说,“小姐姐不可以打弟弟的哦!”
不一会,男孩不哭了,这时候,电梯也到了一楼了。那位妈妈推着婴儿车走出了电梯。
妈咪也拉着妞往外走,刚走出电梯,妈咪就蹲下来对妞说,“妞妞,你不可以用手去拍别人的,你刚刚看到了,小弟弟哭得很伤心,说明你把他打疼了,明白吗?”
同时,妈咪用手比划着“不可以”的手势。妞估计是被刚刚小弟弟的大哭吓到了,意识到自己错了,也跟着妈妈做着“不可以”的手势。
奇怪的是,经过这一次之后,妞就很少伸手打人了。
02
孩子一岁多,其实是不太懂打人是什么意思的,那为什么孩子还是会伸手去打人呢?
因为求关注。没错,就是求关注,孩子他希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注。
比如,当妈妈表扬宝宝会用毛巾擦手的时候,宝宝就会经常去擦手,并且边擦的时候,还会看着妈妈,有这个现象吗?意思是,宝宝又在擦手呢!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妈咪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第一,当宝宝出现打人的情况时,妈妈不要反应太激烈。
因为当妈妈反应激烈的时候,孩子就知道,哦,原来这样做,妈妈才会更加的注意到我。
妞有一段时间喜欢将手放进口里,每次放到口里的时候,妞的奶奶都很激动的说,不要,不要,不能放进嘴巴里。
好了,妞知道了,每次都有意无意的将手指放进口里,边放边看奶奶,意思是说,看,奶奶,我又放嘴里了哦!
奶奶其实也知道妞是故意的,于是,发出更激烈的反应和妞玩起互动。
妈咪的反应没那么激动,只是告诉妞,不要将手放进嘴里,手太脏了。有时候甚至完全忽视妞的这种行为。妞在妈咪这里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于是,她在妈妈面前,很少将手放进嘴里。
有人说,那孩子打人,不能忽视吧,否则别人会觉得咱们的孩子没教养,打了别人还一点反应也没有,对吧?
妈咪的意思是,不是不做反应,而是不要太激烈。可以说,宝宝,不可以打人。并用手势告诉他,这样表示不允许。
下次,当他知道妈妈反应没那么热烈后,这样的行为会慢慢减少。
第二,孩子有时候打人并不是故意要打面前的这个孩子,很多时候,他其实是想和别人玩,出于不知道怎么表达,才用“打”的方式,简单明了,这样别人一定会有反应的。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和小伙伴玩,那么轻轻摸一下他就好了,小伙伴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妈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才能对付面前的这个“熊”孩子,对吗?
如果你有一个“熊”孩子,那么恭喜你,你收获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同意吗?
第三,不要将打人的事情在孩子身上放大,否则他会习惯动手打人。
比如,有一次,妈咪带妞在小区玩,有一个小朋友无缘无故就打了一下妞,妈咪还没反应过来,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就说,他现在很喜欢打人,见人就打。
妈咪觉得这位妈妈这样说是不对的,这是纵容孩子的行为,既然你说他喜欢打人,那他说不定就真的喜欢上这件事了,对吗?
妈咪也很理解孩子的内心,他其实是有意打给他妈妈看的。他的意思是,你说我喜欢,那我就是喜欢。当然,他不是叛逆,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理解这么深奥的词语。
孩子只是觉得,当他打人的时候,妈妈不但特别关注,还在别人面前“表扬”他喜欢打人,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打人的行为。
除了打人这件事,孩子任何的坏习惯,妈妈只要记住不要过度夸大,孩子慢慢就会改掉的。
育儿路上不孤单,有你,有我,一起前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