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大意】
本章重在阐述处理问题应把握好时机并应始终保持谨慎,顺其自然,不可轻举妄动。老子指出事物的发展都有从萌芽到壮大的渐进过程,应把问题解决在其萌芽之时。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慎终如始”,免得功亏一篑。
【译文】
事物稳定时就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硬要去)做,就必然会遭到失败;(紧紧)抓住不放,就必将会遭受损失。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轻易)做,所以就没有失败;不抓着不放,听以没有损失。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象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所向往的事,是别人所不向往的。(他)不看重那些稀罕的财物;他的学习就是不学什么;改正众人的错误,用(上述原则)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轻率去做。
【我思】
第一句,事物稳定,我们容易掌握。例如一块石头,我们可以理解它稳定的属性。事物没变化前,也就是稳定状态,我们容易掌握其规律。一旦变化我们就无法得知其变化方向。我们也无法利用稳定状态的规律去推测变化的方向和规律。这里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在意稳定的情况,对于变化的情况,不容易理解,也就不是我们行事的重点。
脆弱和微小都算是已知的状态。坚强和巨大也算是已知的状态。我们能总结出其规律。但是脆弱变坚强,微小变巨大的过程我们就不容易掌握。
既然我们能掌握稳定状态,我们就做好稳定状态,再求变化。盖一幢楼,我们要从掌握最基本的砖石、水泥开始,垒好每一块转,当砖与水泥合二为一,变化成新的稳定状态,我们再去了解掌握他。如此顺序,才能盖好一座大楼。不去了解稳定状态,不去掌握稳定的规律。犹如,盖房子,本来可以检测地基的稳定性,但是没有掌握这个稳定数据。为了图快,加速盖房子。往往错误逐层累积。使得错误扩展到整座楼。如果可能,每一个稳定状态,也就是不需要变化的状态,都要做到检测、做到掌握数据。才不会使得问题扩大。和盖房子一样,一味的只注重目标,不注重过程的积累。我们做任何事都难以实现。我们想成为圣人,不注重每一件小事的稳定积累,而是追求一种名号。这个名号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圣人不是轻易许诺实现的,不去想成为圣人的事,在成为圣人这条路上就没有失败。
之前好像有个误区,认为老子让我们不要成为圣人,就不会在成圣之路出错。我曾反驳过,不做任何事,任何事都不会出错。看到这里。我略有明白。老子并不是劝大家不做事。而是,不为了远大目标做事。目标过于鲜明,人们就往往只在乎结果,忽视了过程的积累。没有稳定过程的做事,就如盖房子一样,更会容易出现问题。老子这里告诫我们,不论成圣,还是做任何事,不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如果喜欢,就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经意间就能达到一定较大的效果。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圣人。
一般在此时,受到别人的追捧。认为自己成圣了,可以膨胀了,这样更容易出问题。问题就是把别人的目标当做了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大众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这时候,希望想起那句话,“勿忘初心”我们当初开始的目的,就是每天积累一些,每天做好一些,并不是奢望成为圣人。成为圣人,是大众的目标。我们虽然达到了别人的目标,但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自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沦为结果的奴隶。
第二句,如果一件事有一百个步骤。我们需要用相同标准对待每一个步骤。才能实现整体的成功。哪些注重结果的人呢,在做事的最后几个步骤,快要看到胜利的时候,往往被想象的胜利喜悦冲昏头脑,使得自己在最后几步忽视了细节。归根结底,预见结果胜利的喜悦,是我们功败垂成的关键。
我们现在有种文化,争第一文化,凡事争第一,个人争第一,国家争第一。第一就是一个结果,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努力克制自己的懒惰,努力向往美好,好不容易得到第一。然后呢?然后就可以堕落,就可以放松,就这样结束了?然后成绩下滑,再被别人超越,然后自己再克制自己再努力赶超别人,又夺第一。得了第一兴高采烈,得不到第一,怨天怨地怨空气。虽然第一可以给我们带来利益。但是第一的名号也给自己带来怨念。任何阻挠自己成功的因素都是自己埋怨的理由。难倒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在埋怨中度过,再不知何时才能得到第一喜悦的日子中度过吗?
有些人精神胜利法,如火纯器。在怨恨的日子里,想想即将到来的第一,就会发笑。“你们嘲笑我吧,总有一天我会成功”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心里话。是谁规定了,忍受怨恨,努力工作,就能获得成功。是谁许诺第一就是你的呢?看重结果的人,也许只能这么想,才会快乐一些。剩下的真的就是看老天爷给不给这个运气了。
《给自己的歌》唱到“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这就是人生走过无数经历后总结的经验。都在努力,都在忍受,最后又有几个人被幸运光顾呢?
有道的圣人追求的不是具体的结果,而是做好每一件事。而普通的凡夫俗子,追求的是结果,追求的远大目标。最后的结果,圣人没想达到凡人的目标,确达到了,但是依然坚持自我,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凡人追求结果追不到,留下悔意。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们要做好自己,做好每一步。时间是公平的。就看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每一刻的时间。每一刻都在用心,每一件事都在用心,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用虚假对待时间,用不拘小节对待时间。想用最后的时间去努力。其结果总是失败的。因为你对待每一刻的时间是不公正的。时间也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就好比,做成一件事需要一百小时,每个一小时都是一个小人。你要是均分自己的资源,每个小人获得一定的资源,自会记住你的好处。如果你侧重把资源用在某几个小人身上。哪些没有收到好处的小人,就会对你不管不问,甚至使坏,不让你达成目标。
“(他)不看重那些稀罕的财物;他的学习就是不学什么;改正众人的错误,用(上述原则)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轻率去做。”
圣人为什么不喜欢稀罕的财物?按理说稀罕的财物满足人的好奇心。圣人不喜欢也许是因为稀罕的财物是一种确定的大目标。追求确定的大目标并不是圣人所想要的。正好应了之前的理论。
学习就是什么也不学,这句有点难理解。转个弯想想,圣人也许不是不学习,是不学特定的知识。有什么学什么,全面发展。圣人也不给自己定什么学习的目标。也并不是想成为状元之类的人物。只是在学习,什么都学,不会特意花大量的时间专门学一门知识。既可以保证知识的多样性,也可以防止误入刻板思维。老子的那一套学习方式拿到现在好像不太适用。因为没有专精。现在更希望是孔子那一套的学习方式。树立一个远大无法实现的学习目标。无限的接近这个目标,每天要做的就是不浪费时间,每天努力一些。终会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
为什么要改正众人错误,即是错了。难倒众人不会自行的改正吗?这不就是老子说的无为之治吗?后半句也说,“不敢轻率去做”这不就是与改变众人错误的行为相矛盾?其实这也是老子学说的局限性,当众人实在执迷不悟,没有走向正道的时候。老子虽然提倡无为之治。但是还给自己留了后路。那就是不得已可以少治理,用以纠错。这样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让众人自然发展,做圣人的也不能给众人设定目标,圣人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强化自己,也算是树立一个模范榜样作用。如果众人执迷不悟,适当的修正一下众人的路线。这种修正工作不要轻易去做。
这里需要辩证一下,什么是应该走的路。难倒老子所做的路就是对的吗?老子为什么要辅助的把众人拉回正规。这个正规只是老子认为的正规,不一定是其他人认为的正规,更有可能,老子的正规,与孔子的正规相互冲突。听谁的是呢?
有了一次不得已的纠正,聪明的人就会知道圣人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有些人就开始迎合圣人。有些人就开始反对圣人。然后圣人就开始第二次纠正,然后第三次……纠正一旦开头,就有了好坏之分,就再也回不到自然状态。纠正的频率只会越来越多。圣人的目的也就越来越远。难倒说圣人希望众人走向正规,不是圣人的远大目标吗?圣人也说的远大目标实现不了。不要定立目标。为了众人,圣人也是定了目标,最后事与愿违。最好的办法,做好自己就可以,不用管众人是否偏离,因为自己也管不了。这才符合老子的学说。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有些翻译此处。“学习世俗不学的顺应自然之学,一反众人之过失的做法”这样解释,比较容易理解。众人的做事的事有目的的,是容易出错的。圣人就是做事没目的,不做错事。
有注解说,此段的“味无味”“辅万物”“之自然”体现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部曲。我却说,这正是老子学说矛盾之处,背离的无为的初衷。不主观的改变别人。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榜样作用。不需要刻意改正。老子却是有点急了,和孔子一样。老子是在世外忍不住了,纠正一下。孔子是一直在纠正,也不见效果。两大圣人都无法解决的人民问题,我等能解决吗?也许可以,机缘巧合,可以疏导人性,而不是堵截的办法。老子任人性发展,关键时候堵一下。孔子始终在与人性斗争。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延续了几千年,没见效果。我们是时候动动脑筋,想想如何对付人性了。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一、注视祸患的根源。在祸乱发生之前,先做预防。
二、凡是从小成大,由近至远。基层工作,十分重要。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懒,常会功亏一篑。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大人重因,小人重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要想成就大业这个果,必须重视为什么要成就大业的这个因。任何事物在起始因的阶段,甚至在迹象还咩有显露出来的时候,都是最同意把握的。一旦吃去这个良机,就困难了。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欲”是在某种范围内指向特定方向。“学”如前所述是指模仿由历史和经验的某种内容形成的传统。但是自然拒绝这种方式。因为自然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并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可能固定为特定形象,成为欲望的对象或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