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吃面条,喜欢调个小菜或者来包榨菜,拿瓣蒜,伴点葱丝,黄瓜丝,香菜,就能更加有胃口。民间文化也是如此,接受书本知识少,对口口相传的文化,在理解的同时就有了自己的歧义,再传,又有了分解。
我记得爸爸活的时候,村里的一个老支书,一辈子爱喝酒,和我爸喜好一样,但是年龄比我爸大,也在60多的时候,患上了肺癌。但是他们都乐观影响了我的人生观,记得他在晚期的时候,一村人早已经开始炸锅,准备接任的大事。他自我调侃,可能感觉度不过这一关。“我山虎一辈子爱品酒,所以得了一种病,就是癌。大家看看这个癌字是不是这样写啊。”都又笑又劝。
记得那时候下乡干部派饭到村,不免偶遇发脾气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人们还不会说臭美。送客回家之后,爸爸会愤愤一小会立即烟消云散。“你看看,臭,就是自大还多一点儿。”那时候我还小,就特崇拜爸爸,居然和叔叔一样拆字理解。
俗语也是一样,有个大表哥,以前老嫌弃二表哥。为什么,二表哥成家迟,因此不知道好好劳动。他便会这样形容二表哥啃老和去他那里吃饭:“喜鹊垫窝,不蹬粪还吸粪。”他一直是走村串户做小生意的,时时处处考虑利益的关系,很早就知道了进和出的差别就是利润。因此,人到中年,教唆女儿和女婿离婚,小三上位了别人的家庭。仔细想想,他没有多读书,大概就感觉效仿二表哥这样去喜鹊垫窝的方法捷径吧。
文化歧义有时候有好处,比如叔叔临死的豁达,爸爸的自我消气。可是有时候就是扭曲,比如哪个表哥理解的。跑比走快,抢比等快。就榨菜小菜,除了对胃口,也得咀嚼玩味,狼吞虎咽,只会把小菜给囫囵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