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住过成都的一家小旅店,房间整洁温馨,书桌上除了旅店的常规物品外,静静地躺着一本旧旧的《尤利西斯》。泛黄弯曲的书页紧紧地合在一起,一看就知道它已经躺了好多年,却没被任何人翻看过。可不知为何,总觉得这本仍然在等待读者的《尤利西斯》反而成了房间的主角,而它始终笑看着像我这样来去匆匆的房客。
《尤利西斯》就是这样一本有气场的书,让人无法忽略它。主攻二十世纪小说与文化、先锋派研究的哈佛大学历史文学系讲师凯文•伯明翰,更不可能忽略它。为了理清《尤利西斯》成书、出版的坎坷过程以及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凯文•伯明翰甚至为《尤利西斯》专门做了一本传记——《最危险的书》。
《尤利西斯》的确是一本“最危险的书”。自它孕育并诞生以来,它一直挑战着接触过它的一切人和事,甚至挑战着整个世界。
乔伊斯这位桀骜不驯的文学天才,得到了很多作家和读者的热烈赞誉。他创作了《尤利西斯》,也是第一个被《尤利西斯》挑战的人。他用跨越了一战的、长达7年的坚持,才捧出了这本现代经典。
乔伊斯把他的故事限定在特定的一天——1904年6月16日,那一天正是他和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妻子娜拉第一次约会的日子。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尤利西斯》是“献给娜拉的”,是乔伊斯的“终极情书”。
乔伊斯是语言的天才,他一直在探索语言的极限,这使得《尤利西斯》的语言极其独特。在完成《尤利西斯》之后,乔伊斯又创作了《芬尼根的守灵夜》,按照作者的说法,那时的乔伊斯“好像已经抵达了英语的终点”。乔伊斯反对引号,觉得引号是“被误用的逗号”。他的写作风格很独特,他的文字形成许多流动的碎片,他“希望语言能够像水一样围绕着人们自然流淌”,让《尤利西斯》成为“一条声音的河流”。
创作《尤利西斯》的过程中,乔伊斯一直深受反复发作的眼疾的困扰。多年以后,半盲的乔伊斯得知自己的眼疾是由梅毒引起的,他内心难免受到来自道德的压力,把疾病的痛苦解读为来自道德的惩罚。奉行个人主义的乔伊斯,始终没能摆脱天主教的阴影。在《尤利西斯》临近出版之前,乔伊斯发电报增加了最后一个词语,“赎罪”。
毋庸置疑,这样一部“桀骜不驯”的作品,在挑战作者的同时,也在挑战着它的读者们。乔伊斯的文学天赋和《尤利西斯》的文学价值,都隐藏在看起来混乱、晦涩又时不时的夹杂着过于直白的粗俗描写的文字海洋里。它在等待识货的眼光来发现它。
必须承认,最初支持乔伊斯写作《尤利西斯》并冒着被审查的风险连载、出版《尤利西斯》的人们,甚至是帮助走私《尤利西斯》入境美国、以及盗版《尤利西斯》的人们,他们都是最有眼光的。他们是《尤利西斯》的第一批读者,是最忠实的拥趸。是他们冲破重重阻碍,让《尤利西斯》得以诞生并保存下来。
顶风出版的《尤利西斯》,理直气壮地挑战着英美等国的文化道德标准和出版审查制度。最初,它毫无疑问地被划定为“淫秽书籍”,被销毁、被查禁。实际上,在当时的英美环境下,法律上对“淫秽”的定义以及对出版物的判定,多数时候依赖于法官的判决。
伍尔西法官在“美利坚合众国控告《尤利西斯》”案件的判决中,裁定《尤利西斯》可以合法出版。这在美国的文化史上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案例,对英国以及欧洲的出版物审查也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在这个引起全民关注的案件中,伍尔西法官所做的努力,远远超越了一位尽职的法官所必需的工作。他通读了《尤利西斯》全书,这原本不是庭审法官必须做的。在充分肯定了《尤利西斯》的文学价值之后,伍尔西法官在堕落与美之间做出了开明的权衡。
《尤利西斯》挑战了文化界对堕落的定义。伍尔西做出的载入历史的裁决,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它向世人宣告,“在‘经典’和‘污秽’之间、在传统和堕落之间没有永久的藩篱”,“一切事物可以被语境所转变”。
伍尔西的法律判决书,被印在宣判之后立刻付梓的兰登书屋版《尤利西斯》中,流行长达10年之久。有趣的是,美国第一版合法的《尤利西斯》,竟然是盗版书商罗斯的错误版本。看来,《尤利西斯》的挑战真是无处不在啊。
《尤利西斯》的合法化,标志着文化的转型。合法化的《尤利西斯》继续影响着文学界。如果没有《尤利西斯》,就不会有《洛丽塔》、《北回归线》这些作品的问世。
当然,《尤利西斯》把更多的挑战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尤利西斯》的确是一部文学杰作,但它也的确不好读。多数普通读者读不过80页。它是乔伊斯写给娜拉的“终极情书”。然而,娜拉似乎“‘算上封皮’也只读了27页”,就算乔伊斯为了娜拉专门缩减了篇幅,娜拉也没有读完。她只是在某次读了最后一章后,给出了让人哑然失笑的评价,“我猜这个男人有点天赋,但是他的思想多么肮脏啊!”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试图挑战一下自己,通读《尤利西斯》,结果不言而喻。
你想迎接《尤利西斯》的挑战么?
乔伊斯小时候每次下楼去吃甜点时,总是走一步就喊一声“我在这儿”。《尤利西斯》就像小时候的乔伊斯,始终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挑战着全世界的读者。不管是躺在书店里、私人书柜里还是代购清单里,甚至是躺在成都那家旅店的房间里,它总是默默地召唤着那些想要尝试在“有生之年”读完它的人,“我在这儿!我在这儿!”
2018.10.29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