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少有动笔,主要原因是:懒~~~。周日小石头同学几家相约秋游,为了治疗我的懒病,决定写一篇作业。
我管写的旅游记录叫做作业,而不是游记或者攻略。自思如果叫游记,既没有完整的景点介绍、也缺少打动人心的情感故事,甚至照片也有些渣;而如果叫攻略,又少了详细的行程计划,以及有用的经验分享。
坚持记录旅游的理由至少有四个。一来是治疗自己的懒惰,适当的给自己找一些能做到的小目标,让文字功能不至于退化。二来出于工作习惯,凡事做之前先有方案,做完有总结,成果要宣传,所以对一个小活动进行总结,让其看起来更有意义。三来年龄日长,记忆力下降,用文字记录下来,回头看时也让一些细节不至于永远淹没在记忆中。四来这学期辅导小石头作文不得其法,那就把自己当作一次小学生,按照作文的要求写一篇日记,以期找到打开作文大门的钥匙。
2017年11月5日,星期天,天气睛朗,空气清爽,小石头班里几个家庭相约去花山秋游。同行的有张、郑、冯、朱和我家等五个家庭,十大六小。
花山,又名华山,位于苏州高新区木渎镇西北,白马涧景区的西侧,是天池山景区的一部分,也是苏州一处著名的徒步线路。花山距离园区约20公里,我们9点自新城花园出发,40分左右到达景区入口。
走一程,进到一处寺庙,为翠岩寺。寺庙规模不大,进门是天王殿,核定编制6人,内供奉弥勒、韦陀、四天王的常规114组合。过了天王殿是一个宽敞的大院落。寺院中有三座佛殿,右手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左手为山神殿。我正疑惑大雄宝殿为何设在偏侧,而没有正对山门,这时正对着山门处发现十几根石柱,耸立在一片荒地中,经了解正是原大雄宝殿的位置。翠岩寺于文革期间被毁殆尽,如今的殿堂应该都是后来复建。院内有两口古井,其中一井上书怡泉二字,也是王羲之所书。两口井记录着寺庙的苍桑历史。
我们于寺中驻足,小朋友们拿出零食吃起来。休息一阵再往前,山路陡峭起来,小孩子们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大人们身上的汗也冒了出来。路过有一处地方叫“五十三参”,取自佛“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说。相传,康熙南巡欲御驾幸临花山登莲花峰,寺内和尚连夜于整块崖石上凿出五十三个台阶。
再往上走,到达山顶莲花峰。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向东望整个苏州城尽收眼底,东方之门清晰可见;向西望可以看见太湖和周边连绵不绝的山脉。住在园区往往有一种假象,觉得苏州没有山,此时方觉苏州的山还真不少。我们在山顶休息,吹着山风。山顶的石头是孩子们的最爱,爬上跳下,停不不来,一根棍,一把草,都是他们的玩具。中间他们还把学过的《咏华山》诵了一遍。大家对着山下大喊,叫个几嗓子,爬山的疲劳也烟消云散了。
跑够了,喊累了,看饱了,带来的食物也吃得差不多了,我们开始下山。下山有一旁路,行至御碑亭,亭中两块石碑,刻有清康熙御制诗二首和乾隆御制诗一首,石碑文革中遭到破坏,如今已经保护起来。小朋友们争着读碑上的字。快到山脚时路过一处大石,上写“向上大接引佛”,往上去有一个元代的石刻大佛。未上,略有遗憾。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玩的开心,收获快乐,看与不看又有什么遗憾可言呢?
11点半出景区,拍照留念,挥手告别花山。
相比天平灵岩穹窿等山,花山在苏州名气不算大,但正因为如此,也不至拥挤。山中石刻丰富,让花山多了几许历史底蕴。花山不高,山路平缓,庆幸苏州有这么一个带小朋友效游的好去处。
后记:前两天家长群里聊到关于爸爸的话题。说好爸爸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了,这个判断虽然有些草率,但确定反映了陪伴的缺失在很多家庭是客观存在的。而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缺少有效陪伴,有些父母虽有形式上的陪伴,但手机永不离手,孩子写作业,自己刷微信。这种陪伴反而给孩子树立一种负面的榜样。家长们这次活动,让父母收起手机,与孩子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相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有所收获。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也需要抛开作业、单纯的玩。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