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里发布很早的一本书《幸福的方法》,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当前过的不幸福吧。
潜意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表面上说自己很幸福,懂得快乐的方法,终究是会被无意的举动暴露出你的现状。
相对近期更新的书,这本书讲的不如现在的好。我想樊登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学习成长吧。
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什么东西?
两个统计数字:
1、一个人经历车祸截肢,要过多久幸福感才会回到跟之前一样?一年左右
2、一个人中了乐透大奖,过多久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一个月左右
由此引出本书的中心: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金钱,地位,健康,美貌,事业,爱人都无法带给你幸福,幸福是对快乐的感知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
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那么怎么去修炼这种能力呢?书中给出了四个象限。
一、及时行乐型(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只顾着当先的快乐,但忽略了长远的规划打算。
二、习得性无助型(现在不幸,未来也不幸)
案例:印度人训大象。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人们从意识里认同了当前的困境,以致于被困在里面无法跳出,岂不知只要学会改变就能看到新的方向呢?
三、忍辱负重型(现在不幸,未来幸福)
常见的口头禅:等到怎样怎样的时候,就好了。然而真正的到达那个时候却又是另一种的困境,你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模型的诅咒。案例:为什么受过新中国教育的人没法获得诺贝尔奖?因为这句俗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no pains no gains”。为什么不可以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四、幸福型(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这是书中提出要达到的境界。抓住当下,感知当下的和谐与安静,不是说过去的不重要,也不是未来不用早做打算,而是不要被过去的执着所困扰,也不要被未来的焦虑又或是激动情绪乱了阵脚,当下有当下的美好,用心感知。风雨吹坏了雨伞,或许是在提醒你找个地方歇脚,还是走错了方向?如此想想,连风雨都那么可爱了。
书中在最后提到两种心态模型:逆水型,憋着一口气,达到什么目的就好了,然而事实总是事与愿违;我们应该选择郊游型,让生活如沐春风般享受整个过程。
听完之后,感觉其实许多道理都曾在内心里回荡过,只是知道归知道,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
王阳明曾说,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良知去指引自己去行动,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刻意而为之,然而此刻的状态是,内心感知到了这种“真理”,可是还是没有达到幸福的一种状态,为何合一突然中断了?我想良知在指引我向幸福靠近时,自己还没完全的去除欲望,执着于一件需要时间去等待守候的东西,这东西,像挂在心头上的沙粒,只能等风来,刮了就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