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汉刘向的[战国策]。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名篇是要全文背诵的。这给当初的我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当时觉得古文晦涩难懂,又不想诗歌押韵好背。不过经过艰苦奋斗,当时也算是背下来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开始学的时候,只觉得这篇古文难懂。到后来上了大学之后,仿佛开窍,再看回来,又觉得左师公触龙说话技巧的完美,逻辑严密,让我深深陶醉,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触龙那样会说话。包括历代以来大多数人看这个名篇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触龙的高超谈判技巧上。
首先赵太后不是普通人,她是赵国的王太后,又摄政赵国,可以说是赵国地位最高的人了。这样的太后又是新用事。考虑问题不会太过全面理性。于是有了群臣强谏,太后发火的事。
在这个节骨眼上,触龙出场了。按我的推断。左师触龙在当时的赵国地位也是极高的,但是他应该是不理世事的退休状态了。朝堂的事传到了他老人家的耳朵里,他却能挺身而出。这说明了触龙的忠勇!忠是为国为民,勇是忘却自身安危。要知道太后可是在气头上,触龙说错一句话,可能就是杀身之祸。并不会因为地位高就能幸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也算是位高权重了,还不是因为谏言纣王而被杀。
触龙的说,经典在于从平淡处入手,句句真切,逻辑严密。先说自身年老力衰,推己及人关系太后的身体,进而大谈养生。面对触龙这一套组合拳,太后的防备心也降低了(色少解)。
然后触龙话题一转:开始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琪求一个黑衣卫的官职。(类似大内侍卫)通过了对小儿子的求职,让太后感到了安慰:原来触龙也是一样,他这么睿智的人也是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女,同样希望子女的安好。这不是和我爱长安君的想法是一样的。于是太后就完全放下了架子,和触龙聊了起来。
这时候触龙说出来一句经典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以一种更亲密的称呼和太后对话。媪!
触龙用这句话统合全局,并通过太后对燕后这个女儿的态度及对长安君的态度作对比。又通过赵王的历代以及众诸侯的发展作为对比,归纳出太后对长安君的宠爱并不长远,一旦太后不在了,长安君寸功未立,何以自托于赵国,何以保住身位。到此时,太后也完全被左师说服。左师完美解决此事。
从各方面来看,左师的话都是极为亲切在理,推己及人。充分展示了左师高超的社交技巧。
这是我二十多岁的看法。对左师的炉火纯青的技巧膜拜之至。
现在我三十多岁了。再回过来看这个名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发现了我一直以来忽视的东西。
左师一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体现了天下父母关爱子女的心。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开始都忽略了子义的一句话。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之义这句话作为此篇的收尾,是我一直以来都忽视的一段。甚至许多教科书都把重点放在了触龙的技巧上。殊不知触龙和之义的道照样入了化境:作为一个人如何自处?左师本来地位尊崇,可以不问国事,安心养老,但在赵国被攻打,太狠不愿长安君为质的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成功说服太后解决问题。这是左师的为臣之道,立身之功。而太后,长安君,这种地位极高的人,仍然需要努力工作拼搏,甚至豁出性命出国做人质。还不是为了能安身立命。
作为公侯尚且需要努力奋进,那么作为臣子,是不是需要做更多。我在进一步,作为普通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诸侯,那么我们又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来安身立命呢?
换句现在的俏皮话来说:高富帅那么好的条件,比你勤奋比你拼命,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在那边堕落呢?
我又想起小学一篇课文不懂就要问:老师对陈毅说:长大你们就会懂了。事实上,当时懂的也不过是文法,再大点懂的也不过是技巧。
直到现在才明白:本立而道生。根本的东西没变,只是我一直都被表面的东西迷惑,却还在沾沾自喜。现在看来又是幼稚的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