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是你最初心性的塑造者
俗话说:三岁定终生。说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在幼年时就已确立。可见童年对个人一生的影响之大。而塑造童年的因素,不外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这两者。那么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呢?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佛·詹姆斯认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成长都有影响,但后天环境的影响远甚于先天遗传,尤其是父母抚育方式。
他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出:“父母的抚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0~6岁。这会影响孩子的脑电——化学模式,进而影响孩子以后交友、择偶和择业,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创造过去的模式。这种模式形成得越早,就越难以改变。虽然后来的经历可以改变早期经验的影响,但这只有在后来经历了重大变化才有可能。”
3岁前发生的事情,人们大多没有印象,然而0~3岁期间受到的早期教育,却会对他的人际关系造成深刻影响。年龄越小,父母抚育方式造成的影响越大。不同抚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不同依恋模式下的安全感程度不同。
02 不同抚育方式导致的四种依恋模式与表现
根据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分别是回避型依恋模式、缠人型依恋模式、混乱型依恋模式和安全型依恋模式。
①回避型依恋模式
“不亲密的情感关系对我来说很自在。我觉得独立感和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
如果这些话让你觉得熟悉,甚至触动了你的心灵,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这种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在人群中占20%。这种依恋模式往往对应着使用否定式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或是知道孩子的需求却不满足,对孩子的态度严厉、冷漠,经常苛责孩子,甚至对孩子抱有敌意。
②缠人型依恋模式
“我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我经常发现,别人不愿意和我太亲密。没有亲密的情感关系,我会感到不自在,但我有时担心,别人不像我珍惜他们那样珍惜我。”
缠人型依恋者在人群中占10%,这种依恋模式的成因是父母不稳定和不可靠的抚育方式。与其他类型的依恋者相比,缠人型依恋者更容易精神紧张,更容易患恐惧症和强迫症,离婚的可能性也更大。
③混乱型依恋模式
“与别人亲密,我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想要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任或依赖他人。我有时担心,如果与别人太亲近,我会受到伤害。”
混乱型依恋者在人群中占20%,在某种程度上是缠人型依恋者,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却又像回避型依恋者一样难以信任或依赖他人。因此当关系太亲密时会害怕自己受到伤害,与他人关系变得认真时,自己就会开始摇摆。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一种自相矛盾又令人费解的抚育模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又虐待和忽视孩子。
④安全型依恋模式
“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无论是依赖他人或者让他人依赖我,我都会感到自在。我不担心独处或者不被别人接受。“
回避型、缠人型和混乱型依恋模式,构成的不安全依恋者占人群的50%,剩余的50%则是安全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者有安全感,懂得爱,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与人和谐愉快的相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积极回应的抚育者,这个角色一般是孩子的母亲。当她在孩子身边时,她很有兴趣与孩子互动,诱发孩子的主动性。她喜欢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对孩子很上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03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
早期抚育的敏感性决定了我们的依恋模式的最初方向。我们在童年早期受到某种抚育的时间越长,我们的依恋模式就会越往某个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依恋模式不能改变。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由于不良经历而变得缺乏安全感,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可能会由于得到关爱和帮助而变得有安全感。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虽然不是精神疾病,但是不安全型依恋者有更大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容易患有进食障碍,不容易交到朋友,更容易受到欺凌或欺凌别人。而成年不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患精神疾病,相比安全型依恋者有更高的几率出现抑郁症、神经症、厌食症、滥用药物和使用暴力的情况。
作为不安全依恋者,怎样做才能变为安全依恋模式,摆脱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奥利佛·詹姆斯认为大多数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到最好,抱怨父母的抚育方式没有任何意义,摆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需要接受并重塑父母在我们童年时对我们采用的抚育方式,使之符合我们的人生目的,重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审视童年的经历,了解这些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通过这些练习来内省和改变,具体步骤如下——
①审视你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
五个因素帮助你确定自己在家庭剧本中所扮演的角色——你的性别、出生次序、成就(指在学业和职业方面,父母对你的期待)、丑小鸭(你从小被偏爱的程度或缺爱的程度)、过去经历对现在的影响。
系统的审视过去,通过回忆来确定你的人生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然后依次写下笔记。为了让信息真实完整,写完后尽可能的让家庭成员——尤其是参与你童年生活的家庭成员观看和确认情况,审视笔记可参考以下示范。
性别: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女孩,很小就知道父亲重男轻女,自己的性别是被嫌弃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的表现得像个男孩,包括剃很短的头发、踢足球、打电子竞技游戏等,并不是真的喜欢或是擅长,而是希望自己像男孩一样帅。
出生次序:独生女,小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认为他人都应该遵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成就(指在学业和职业方面,父母对你的期待):母亲经常会说起自己当年没能考上大学的遗憾,希望我可以考上一所重点本科,然后获得一份稳定可靠的铁饭碗工作。父亲并不关心我的学业,只是在听说我数学不及格时,认为我浪费钱(学费)而打我了一顿。
丑小鸭(你从小被偏爱的程度或缺爱的程度):父亲不关心,母亲工作很忙,从早到晚都难见一面。9岁那年母亲到异地打工,我几乎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从小就被父母忽视。虽然母亲尽全力给与我高于身边孩子数倍的物质补偿,但我仍然觉得自己是没人在意而且不被爱得。
过去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母亲经常说“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要是努力一定能做得很好。”这句赞扬反而成了我的紧箍咒。因为害怕失败证明自己无能,遇事喜欢拖延,不敢挑战困难的工作或目标,要嘛就故意把目标设定的很高,却不付出行动。因此总是在拖延》失败》后悔》再次拖延》再次失败》再次后悔中循环。
②审视你的良心
奥利佛·詹姆斯定义的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来管制本我。他描述的良心分为三种:善良的、惩罚性的、脆弱的。一个人可能会拥有不止一种类型的良心。
审视你的良心有三个步骤,首先确认你的良心类型(是惩罚性的还是脆弱的),然后回忆与良心形成相关的童年经历来找出成因,最后将良心形成的成因在3种不同方面(对权威的态度、在性方面的良心、尽责性)的良心类型联系起来。
③审视你的依恋模式
回顾文中描述的四种依恋模式,让你感触最深、和自身情况吻合最多的,就是你的依恋模式。如果你不能确认,那你很可能属于第三种混乱型依恋模式。
确认依恋模式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审视你依恋模式的形成原因。第一种方式是咨询你的主要抚育人6个问题:在我0~3岁时,谁是主要照顾我的人?在这个时段,我有哪些特点?相比我的兄弟姐妹,你喜欢我什么,又不喜欢我什么?在我小时候,生活中是否发生让你担忧或者沮丧的事情?在我小时候,你是否对世界感到厌倦、曾感到抑郁,悲观或无助?当我不听话时,你会怎么做?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回溯过去和现在的人际关系来推测自己早期受到抚育情况: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与恋人伴偶的关系、与朋友和同事的关系。
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你在读书时,与其他孩子的相处模式是怎样?与老师的相处模式是怎样?
与恋人的关系:你和恋人是否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你的恋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与朋友和同事的关系:我是否担心他们不喜欢我?我是否与他们中某人亲密?我与他们的关系平等吗?我是否经常和他们闹别扭?
通过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你回忆起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具体特征,从而推测出在婴幼儿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
④审视你的自体感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你的朋友经常使用这些防御机制,那么你很可能是个自体感弱的人。
全能感:眼高手低,想法不切实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自恋: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倾向夸大自己的重要性
否认:经常食言,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忘记或拒绝承认自己做过的尴尬事情
投射: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与他人交谈后,会让人陷入坏情绪中,或者感觉受到了情感勒索。
解离:时常心不在焉,处于一种走神的状态,难以专心听他人说话。像变色龙一样,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冒充:善于模仿他人的动作或声音,喜欢表演,把生活当做游戏。
虚假自我:狡猾,经常装腔作势的欺骗他人
⑤写一个以你为中心的短篇故事
前面4个步骤是用来审视早期经历对我们人生的影响,第五个步骤,则是让我们通过内省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改变过去经历对现在生活影响的关键在于内省,内省的形式有多种,最重要的在于自我表达,最简单的自我表达方式,就是写作——通过写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短篇故事,来描绘自己,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评估自己的行为动机。
写作内容围绕你的恋人、你最重视的朋友、你最厌烦的朋友来写,既可以是按框架写的纪实故事,也可以是虚构故事。纪实要依次分析这些人的个性以及他们与你的关系,而虚构则是写你希望这些人物在哪些方面能有所不同,这些希望是指引你发现问题所在、以及可以采取的行动的线索。
04结语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抱怨原生家庭,或是责备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都没有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毫无价值,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是一个个过去的经历造成的。
不好的父母,失败的养育方式,糟糕的成长环境,是造成童年不幸的主要原因。没有好父母,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拥有好人生。
审视过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痛苦中获得养分,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才能改变给我们带啦伤害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惯性,才能摆脱不良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拥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