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星期天,一个让人精神放松的日子,观看了纪录片《追逐珊瑚》。
抱着欣赏与好奇的心走进那片蔚蓝色的海,海底的珊瑚五彩斑斓,呈现梦幻般的奇异画面,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漂亮的小丑鱼游弋在珊瑚虫数不清的触手里,时隐时现,与《海底总动员》里的场景高度吻合。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鱼儿穿行于珊瑚为它们搭建的海底迷宫。它们成群结队,嬉戏玩耍,结伴而行,从早到晚都不曾离开这片熟悉的海。
一群科学家带着高清摄像设备靠近它们,将珊瑚的精美画面转递给同样在嬉戏玩耍的人类,但这一次人类不仅只是发出一声惊叹,还会在画面消失的一刻流下眼泪。
这不是一次深海探奇之旅,而是一次对珊瑚生存现状的忠实纪录,没有虚构的场景,没有煽情的情节,只有拍摄的艰难和画面前后对比留给人的震撼。
科学家和生活在珊瑚群周围的人们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可怕现象,那些美丽如画,犹如梦幻的神奇生物正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它们生活在海底,那片蔚蓝海域的正下方,只有海边的渔人和好奇的科学家才会静静的来到它们身边,与它们近距离接触。而我们,身在闹市的人们,远离海洋,远离这些美丽的生物,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里,它们是我们未来旅游的一个去处,一个必须到此一游的场景。我们不会想到,它们不会在原地等着我们的到来,在我们忙忙碌碌为金钱奔波的时候,它们悄然消失于这个精彩的世界,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确切说,他们发出了,他们甚至发出过最惨烈的呼救,希企引起人类的注意,救它们于死亡边缘。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科学家在记录它们生存状态的短短3个月内,眼睁睁的看着它们在自己的身边消失不见。
起初,科学家们用固定在水下的摄像机拍摄了一个月的珊瑚画面,却因设备进水和画面失焦前功尽弃。于是他们选择每天下水,实地拍摄,特定时间,固定机位,目的是进行精准记录,留下最真实的水下动态资料。
这一次他们成功了,同时也让这群科学家的内心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他们发现,短短两个月,原本生机勃勃的珊瑚正在消亡。那些五颜六色的身体开始趋于同一种蓝色,它们在用身体的颜色对抗着什么。这种蓝色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呼救,但却无济于事,没有带来任何的改变。最后,他们的身体开始腐烂,脱落,有的混身呈现白色。科学家称他们正在白化,等同于正在死亡。原本奇异瑰丽的珊瑚礁变成暗黑色,再也看不到鱼群在它们身边嬉戏,再也看不见那些随着海水随意晃动的身体,再也找不到拍摄之初相同的画面,只留下一片荒芜的废墟,没有了生命的迹象,像沉浸了几千年的海底,失去了光亮与色彩。
珊瑚逐渐白化不是个体现象,在适宜它们生长的世界各地的海域都出现了同样的场景,渔人们收起空空的鱼网,孩子们收起灿烂的笑容,科学家们,那些曾与它们朝夕相处的年轻科学家们痛心疾首。
是什么让这些美丽的生物悄然而去?是什么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走向未来的土崩瓦解?
是人类,是人类的发展,是人类消耗的能源与污染。当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于空气,当温室效应席卷全球,冰川在消融,温度在上升,滚滚热浪最终被海洋所吸收。温室效应并没有因海洋的博大而化为乌有,它们让海洋的温度上升了2度以上,正是这小小的2度,让海洋的生态几近崩溃的边缘。正是这小小的2度,让珊瑚无法再生活下去。
如果体温升高2度,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器官,我们的大脑会出现急剧的变化,好在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和药物的办法让身体的温度达到适宜生存的标线。但海洋不能,这个世界再也找不到比海洋更宽广的存在呵护那片万顷碧波。珊瑚,这个弱小的生命,这个海洋里最底层的生物,就更加的无能为力。它们只有默默的死去,从人类的眼睛里消失,不再回到曾经熟悉的水域。
我们只有这一个地球,只能容下一片海,只能生长出同一类珊瑚,但它们却不辞而别,从此不再回来。
结束了那些对比强烈的画面,内心有一种莫明的无力感,想做点什么,又不知该从何做起,于是坐下来,写写这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美丽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