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乡土中国》提到“乡土是人和土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强调从土地里去谋求生活的种种来源”
想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地理、政治、历史等复杂的原因。
农民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是务农,从土地中获得生活来源,要生存要活下去,对土地有深深的依赖。
追溯到古代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商鞅从国家的角度把人划分成分,有五种人是“坏分子”,是国家的蛀虫。
这五种人是:爱胡说八道忽悠、故作高深的隐士、好勇斗狠、有手艺的人、做买卖的人。
这五种人都有个特点:可以靠自己生存,有更多选择,土地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安身立命的本事可随身携带,四海为家,哪里不爽就换一个地方,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统治者控制。
古代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农耕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民好好耕种都不一定能吃饱,让这五种人到处流窜危害很大,不利于生产力,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务农上,秦国才能发展壮大,后来重农抑商一直被延续着。
现在的人有很多活路,生产力发达,受土地影响越来越少,有很多选择,土地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人是环境的产物,很难脱离环境的限制,或多或少会被影响,比如爷爷奶奶那一辈被饿过,有刻在骨子里的节俭,突然理解了长辈们为什么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心里觉得“浪费有罪”“享受有罪”等。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能塑造人影响人,环境包括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阅读、看书、视频等),人有选择的自由,虚拟环境比现实环境容易改变。
虚拟环境(阅读、看书、纪录片)可自己选择,且虚拟环境可以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角去获得现实环境限制永远感受不到的时空范围体验。
选择沉浸在垃圾虚拟环境还是优质的虚拟环境我能选择,阅读好书、看好的纪录片,选择优质的信息源,就是我选择的好环境,让好的环境来塑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