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赵周 中信出版集团
很早以前就常常看到网上各种拆书教程,总以为是把新书拆开包装展示一番的意思,直到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了来龙去脉,介绍的方法的确不错,不但能用在书本学习之上,还能用于生活之中。
书里把成人学习能力分成三个维度: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
有效学习五大公理:自我导向,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关联经验,使用自己丰富且不断成长的经验;强调实际,问问自己能否用得上(这点对我很重要,我常常是专注于是否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了,但却总是怠于实践书中一些细节的建议,哪怕是这些建议很实用而且切中要害,这点必须改正,切记切记);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立即应用,而不是在未来应用,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内在驱动,而非外在因素的驱动。
RIA -- reading:阅读拆页,Interpretation 讲解引导, 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
A1 反思经验 A2规划应用 A3现场演练
提正确的问题,不要去过分关注答案,问题不对是找不到有意义的答案的。不要总是问什么,为什么,而应该常问‘’如何‘’,你都考虑哪些方面。
便签学习法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确定书是致用类图书,能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理论、建议、观点和难理解地方,问自己: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不重要,暂时跳过去,如果重要,放慢阅读速度,细读内容。之后简要重复信息,或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相关经历或者是见过听说过的类似事情。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规划今后应用,先考虑应用目标,在写下达到目标应适时的行动。
常见误区:I便签,附会旧知。不要总是把新事物强行理解为已知事物,而忽视其间的区别。
如果I便签上记下来的东西是没读过原文就早就知道的东西,很可能已经走进这个误区了。区分附会和类比,类比要找到事物的不同点。
A1便签:泛泛而谈,不是具体经验,要举出具体实例。
A2便签:决心泛滥,感慨万千。要用smart法则: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结果导向的,明确的截止日期
训练自己:复述看过的文章,用自己的语言,体现前因后果和适用边际(那种情况下这是真理,那种情况不适用),加上自己相关经验,加上自己的应用和行动。这样可以强化训练相关思维肌肉。
学习力的三个维度: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
解读信息时
1.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出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如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使用边界
适:有无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者看上去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无论相反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使用便签发对经验进行反思和追问:
A1便签:写下自己的问题(描述自己的经验),一定是自己亲历的问题,不是想象的、理论的问题,而且最好是比较紧迫或者重要的问题。问题是否独特,如果有现成的答案或者供参考的方案,则不必写下这个问题了。
I便签:对这个问题反思和追问,问有洞察力的问题。如果不知道具体该问什么,就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为了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不要越过这一步,从A1直接跳到A2,因为这一步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过程。
追问前因后果
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都有那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者排出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行性吗?
后: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调价?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法师来完成?
边:有没有可以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 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无论是不同意见还是相似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尽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A1到I变迁的过程中,也就是思考问题本身而不是思考解决方案。经过追问和反思,一定会在I便签上写下不一样的问题
A2便签上写下规划应用,寻找解决方案。要求也是:目标性,行动性,关联性,可控性。smart原则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三种思路
1.从问题出发,在生活工作终于到问题,追问反思,请假咨询,更沈可可的理解问题。梳理总结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确定前因后果,在讨论中明确适用边界,在追问中规划行动目标和具体做法。
2.从点到网,把每次得到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日积月累,信息开始对接。拼出全貌。
- 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本书的框架体系。根据书本中整理出来的便签填充到框架的不同位置,其他的书的只是和各种来源的信息也填充到这个框架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进去。
如果框架中有些部分仍然空着,意味着这部分体系与你无关。有些知识点放不安稳,可能是知识点本身的适用边界还不够清晰;或者借来的这个框架需要升级了。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统筹,组织这些点的关联、因果、边界、分类。
这正好对应了三个维度: 追问反思经验的能力、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内化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动学习的能力
对于搭建知识体系来说,最有效的三项输出的学习:
对A1/A2来说,是体验与反思。
对全因后果来说,最有效的是写作
对适用边界来说,最有效得是教会别人。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与目标岗位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课题,主动学习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组知识体系,每个岗位都有核心能力的要求,只是配比不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短板强化学习,有规划的学习相应方面,不要逛街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