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的喜悦就是保持意识的喜悦。
意识已经是有意识的。它是那未显化于外的,那永恒的。然而,这个宇宙只是在逐渐变得有意识。
意识本身是永恒的,因此不会进化,它从未出生,亦不会死亡。而当意识变成了外显的宇宙,它会看似受限于时间并进入一个进化过程。
没有任何人类心智能完全理解这个进化过程发生的原因,但是我们能在自己内在获得一些撇见,并成为一名有意识的参与者。
意识就是智慧。是各种外在形相生起背后的组织原则。意识亿万年来一直在帮这些形相做好准备,以使自己能够透过它们在外显的形相中表达自己。
虽然纯粹意识的未显化领域可被视为另一个向度,却未与我们这个形相向度分离。有形与无形是相互渗透的。
未显化领域流入形相向度,成为觉知、内在宁静与临在。它是怎么做的?透过已变得有意识的人类形相,从而实现它的命运。
意识会实际体现为已显化的向度,也就是说,它会变成形相。当它这么做时,会进入一个如梦般的状态。智慧依然存在,但是意识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了。它在形相中迷失了自己,变得与形相认同。这种情况可形容为神圣者下降至物质界。
在我们的星球上,人类的小我代表的是这场宇宙沉睡的最终阶段,亦即意识与形相的认同。这是意识进化的必要阶段。
人类进化的下一步是无可避免的,但这是我们星球历史上的头一次,这可以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是谁会做出那个选择?正是你。而你是谁?正是变得是意识到它自己的意识。
人类大脑是个高度分化的形相,透过它,意识得以进入这个向度。它包括了数以千亿计的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数量大约等同于我们星系里的星星,星系可被视为宏观的大脑。
大脑并未创造出意识,而是意识为了一己的表达,而创造出大脑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形相。若大脑受到损伤,不代表你会失去意识,只是代表意识不再能使用这个形相来进入这个向度。
你无法失去意识,因为在本质上,它就是你之所是。你只可能会失去你拥有的,但不可能失去你所是的。
虽然你无法了解意识,但还是可以意识到它就是你自己。你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直接去觉察它,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你可以在此时此地就去觉察到它就是你的临在,亦即这一书页上的文字被理解并形成思想的那个内在空间。它就是表面底下的本我。
你所阅读、思考的文字是前景,本我是基层,也就是每一个经验、思想与感觉底下的背景。
灵性领悟就是清楚看见我所感知、体验、思考或感觉到的东西究竟上都不是真正的我,我无法在所有这些不断消逝的东西里找到自己。
F陀或许是第一个清楚看见这一点的人,因此“无我“(anata) 成了他最核心的教诲之一。而耶S所说的“否定你自己”(Deny thyself),意思就是“否定”(从而解除)自我的幻觉。如果自我,也就是小我,是真正的我,那么“否定”它就是件愚蠢的事了。
维持不变的是意识之光,而感知、经验、思想与觉受在其中来来去去。那就是本体,是更深层次的,真实的“我”。当我认识了那样的我之后,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事,都不再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只剩相对的重要性。我会尊重它,但它已丧失绝对的严肃性与分量。
唯一一件要紧的事就是:我是否能够随时在生活的背景觉察到我本质上的本体性,那个本我?更精确来说,我是否能在当下这一刻觉察到“我即我本是”(I Am that I Am)? 我是否能觉察到自己本质上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或者我根本就在一椿椿发生的事件中迷失了自己,在心智中、在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一旦你过去所认同的、带给你自我感的外在形相崩溃或被拿走,就可能导致小我的崩溃,因为小我就是与形相认同。
一旦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让你认同,你是谁?当你周遭的形相开始死去,或者当死亡逼近,你对本体、对本我的觉察就会从它与形相的纠缠中解脱:灵性从物质的囚笼里获得释放。
你领悟到自己的本质上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遍及一切的临在,是在一切形相、一切身份认同发生前即已存在的本体。
你领悟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非意识认同的对象。那就是属于S的平安。
“我想要认识S的心智,”爱因斯坦这么说:“其余的都是枝微末节。”什么是S的心智?就是意识。
“认识S的心智”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保持觉知。什么是枝微末节?就是你的外在目的,任何外在发生的事。
有句话说:“寂静才是S的语言,其他的只是糟糕的翻译。” 意识到生活中遇见的寂静,能让我们连接上自己内在无形的永恒向度,那个超越一切思想、超越小我的向度。
它可能是遍布在大自然间的寂静,或是清晨的房间里透出的寂静,或是声音之间的安静空隙。
寂静无形无相,也因此我们无法透过思考来觉知到它。思想就是一种形相。
觉知到寂静的意思是保持定静,而定静就是保持有意识而无念。在定静的时候,你在本质上、在更深层次上比任何时候都更贴近你自己。
定静的时候,你是暂时呈现为这个称为“人”的肉体与心理形相之前的本来面目,而当那个形相瓦解,你也会恢复之后将是本来面目。
定静的时候,你是超越暂时存在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意识”——不受制约、无形无相、恒古永恒。